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

本文对百日咳概况、诊断及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来源:医脉通抗感染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鲍特(Bordetella Pertussi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近日,百日咳相关话题频登热搜引发热议,本文对百日咳概况、诊断及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流行病学:百日咳报告发病率上升

我国2014-2019年百日咳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2020-2021年报告发病率有所降低,2022年回升至2.71/10万,达到1989年以来最高水平。而今年(2024)前两个月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1月为15275例,2月为17105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

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表明,百日咳1年四季均有发病,3—9月普遍为百日咳发病高峰期,7—8月达峰值,呈现出夏秋高、冬春低的特点。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特征

百日咳的典型表现通常分为3个阶段:卡他性、阵发性和恢复性阶段,持续时间通常为6~12周,症状平均潜伏期为7~10d。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咳嗽后呼吸暂停、鸡鸣样咳嗽和咳嗽后呕吐,其他症状包括流涕、打喷嚏、鼻漏、咽炎、咳嗽时出汗、发热和乏力。其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亦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百日咳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表1)。

表1 百日咳诊断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鉴别诊断:

支气管炎肺炎:通常发病几天后可发生剧烈咳嗽和痉挛,但痉挛后无鸡鸣,夜间无咳嗽加重,经适当治疗,症状可在短时间内缓解或消失。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增大的肺门淋巴结会压迫气道,引起痉挛性咳嗽,但不会出现鸡鸣样咳嗽,也无夜间加重现象。诊断可根据结核病特殊临床表现、结核菌素试验、肺部影像学、支气管黏膜活检、T-spot等作出鉴别。

气管支气管异物:有明显异物呛入史,患者可呈突发性剧烈痉挛性咳嗽,影像学可见节段性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发现异物。

百日咳样综合征:副百日咳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肺部影像学表现可与百日咳类似。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治疗和预防

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

但鉴于国内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高,>2月龄的儿童和成人,若存在使用大环内酯类的禁忌证、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或感染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可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2月龄儿童4/20 mg/kg/次,成人160/800mg/次,q12h,疗程14天)。用药期间注意肾损伤、结晶尿、皮疹等不良反应。国内研究报道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感染,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细菌清除率高,可以考虑用于治疗耐药株感染的2月龄以下小婴儿。

对疑似病例可以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发病1~2周内接受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预防策略

疫苗接种是预防感染和降低百日咳严重程度的最有效策略之一。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参考文献:

[1] 李宏森,梁疆莉,杨净思.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24,37(03):361-369.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J].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4,51(1):1-3.

[3] 2024年2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ndcpa.gov.cn)

[4] 张倩,吴丹,郑徽,等.中国2022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疫苗和免疫,2024,30(01):34-38.

[5] 赵晶晶,刘亚敏,赵晓赟.成人百日咳的现状分析与防治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4,30(02):185-189.

责编|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