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县是一座普通的小县城,那里有江南特有的风景,一条名叫沱河的溪流灌溉滋养了这片土地,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勤劳、纯朴,建国后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过上了充实、美满的生活。1981年的一天,一位老将军顺着沱河走到了宿县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他看着物是人非的情景心生感慨,四十年前这里是他曾战斗过的地方,这次他回来就是为了“报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老将军身姿挺拔、气宇轩昂,村民从老将军的衣着看得出他是个“大干部”,有热心的村民问老将军来这里找谁,老将军说来找四十年前刚嫁过来的一位妇女,由于当时突发了一场战斗,妇女的具体姓名并不知晓。这时村民里有位年长的老人说:“你是不是找老盛家的媳妇?”根据老人回忆,在1941年成婚的只有老盛家的那对夫妇,老将军急切说道:“快带我去看看”。

老人把老将军带到那户姓盛的人家门口,老将军一看熟悉的院落就知道是这户人家,这时院里走出来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她用迷惑的神情问老将军“你们找谁?”老将军笑着说:“您还记得四十年前在这里打过仗吗?”老太太说:“当然记得”,老将军接着问:“你家院里的大石磨呢?”老太太惊讶地反问:“你怎么知道?”老将军笑着回答:“当年我的马就拴在大石磨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太太恍然大悟:“你是……你是……”老将军接过话说:“我就是那个新四军的干部张震呐!我来报恩了!”老太太听后这才辩认出当年那位年轻新四军干部的模样,张震紧握着老太太的手说:“我终于找到你了”,这时张震才知道老太太的名字叫孔秀英,那时候他们都很年轻,如今再次相逢难免感慨万千,在闲聊中思绪回到了四十年前。

1941年时,新四军在抗战的同时还要与国民党的反动势力对抗,在这一年项英牺牲、叶挺被抓,当时张震担任新四军第四师的参谋长,他在此时接到新的任务,组织上派他秘密到宿县开会,商讨新的作战计划。当会议结束后天色已黑,考虑到宿县还是敌占区,张震便决定连夜到附近的盛圩子村借宿,我军在那里有不错的群众基础,相比之下比较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村东头时张震等人看到一户人家还没有休息,窗户上的喜字告诉张震这户人家白天刚刚办了喜事,晚上这户人家正忙着撤掉院里的东西,新娘孔秀英也在跟着收拾。孔秀英看到张震一行人,得知他们是新四军后非常高兴,她的弟弟是八路军,她自然知道新四军和八路军都是共产党的军队,她热情地招待张震等人,同时她也细心地发现张震是这些人中的“大干部”。

晚上休息时,孔秀英与丈夫主动把新房让出来给张震休息,张震盛情难却就在新房休息了一晚,这一晚平安度过。第二天刚蒙蒙亮时,勤快的孔秀英起来洗漱,之后便到村口捡柴火,这天雾气很大,能见度极低,好在她熟悉这里的环境便直奔村口走去。没等到村口时孔秀英就听到了隆隆声,这时一束刺眼的车灯照了过来,孔秀英心道“不好!鬼子来了!”急忙转身往村里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秀英边跑边喊通知站岗的游击队战士,他们听到后急忙开枪示警,游击队的战士们急忙组织起来抵抗,这时张震由于非常疲劳还没有起床,孔秀英赶紧叫醒张震。张震惊醒后知道鬼子来扫荡,拿起手枪就向屋外冲去,这时孔秀英说:“顺着西边胡同跑,看到河后趟过河就安全了!”张震听后非常感激地说:“如果我能活着回来,一定不会忘了你的救命之恩!”

那天雾气很重,根本辨别不清方向,张震按照孔秀英的提示逃出了日军的追击,在那场战斗中,很多战士牺牲在了战场上,张震与孔秀英说到此处不由得心情沉重。孔秀英告诉张震,村民在那次战役后在村子西南方向埋葬了烈士们,还自发地立了墓碑,张震非常感激这些村民的付出,他对宿县的政府领导说,一定要在这里修个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宿县建起了纪念碑和烈士陵园,张震亲自为纪念碑题字: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1993年时,孔秀英与丈夫一起接受张震的邀请到北京作客,受到了张震的热情款待,他们虽然是普通的老百姓,可他们也是值得世人尊敬之人,如果没有他们义无反顾地帮助,新中国就不会有后来的张震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