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10月3日,在茶陵县客家人居住的江口乡利民村的机耕道上,一只虫子突然从草丛中跳出,接着又有二只虫子从竹林中飞来,村民邱石平对着笔者兴奋地说道:“看,蝗虫。”他又指着不远处一排已经枯死的竹子继续说道:“这是被蝗虫咬死的竹子。”今夏以来,茶陵县客家人居住的江口、桃坑等四个乡近10万亩竹林遭受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蝗虫袭击,一时竹林上蝗虫密布,撕扯啃咬声传至100米之遥,不少山民惊得目瞪口呆,闻之色变……

茶陵是湖南一个山区县,山地面积186.4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9.73%,气候温和,风调雨顺,但从去年开始出现了干旱少雨的现象,于是在该县山区发生了一连串的怪事。

今年40多岁的郭兰华住在江口乡利民村三组,五月份他经历一次最难忘的事。一天,他来到自己屋后的竹山林,在山边处,他看到一棵小树上似乎沾满了绿色的东西,无意中用手碰了一下,只听“轰”的一声响,小树上竟跳出了几百只绿色的小“草蚂”,(当地对山里一种虫子的一种俗称)向草丛中窜去。他朝山窝望去,天啊!竹林里竟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草蚂”,黑鸦鸦的一片。这些小虫不断地从草地中钻出来,还不会飞,在地面上不停地跳,大一点的开始顺着竹根往上爬,一会儿,随风摇晃的竹尾挤满了这些绿色的“草蚂”。它们开始吃竹叶,吃得“咔嚓咔嚓”直叫。第二天,他跑去一看,场面更加壮观了。有的虫子已经长出了翅膀,在不停地飞舞。竹林也在不停地“下雨”。那是这些虫们拉出的粪便。他深感奇怪的是,这些小“草蚂”并不往松、杉树等地方爬,也不吃这些树上的叶。这些小“草蚂”与他常见的“草蚂”有点不一样。

与之相隔10多公里的桃坑乡上芫村竹林里也出现了异常情况。去年6月份左右,他们就发现茶子垅、大湾里二个组的竹林里虫子比较多。尤其是这些一跳一跳的“草蚂”,繁殖快,成群结队,一天一个样,特别喜欢吃竹叶,吃完竹叶还吃山上的棕榈,但对山上其它绿植物不感兴趣。他们以前也见过这些“草蚂”,数量比较少,只有少量竹子被毁,所以去年他们没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然而,从今年五月份开始,情况就有点不妙了。这些家伙长得很快,比山里常见的“草蚂”要大,尤其是母的个头比较大,吃竹叶特别凶狠,吃饱喝足后就溜到地面把卵块产入土中。去年没有杀死的虫卵开始孵化,一批批跳蝻从土中钻出来,群集在矮嫩小竹及杂草上取食。到了7月中旬,这二个组的竹林上空都是铺天盖地的“草蚂”,乌云蔽日般东奔西撞,很快连累到了相隔的带江村。

江村的村民可是有生以来没有见过如此多到处乱飞的虫子。不少村民惶恐不安,于是出现了极滑稽的一幕。村里有一位长者想起了解放前打龙灯保平安的旧俗。在他的提议下,该村专门组织了一支龙灯队,烧香请神,乞求神灵保佑,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消灭这些害虫,然而神仙没有显灵,这些虫子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獗了,村民家里也不断飞来这些不速之客。竹山上成群的蝗虫上下跳跃,漫天飞舞,泛滥成灾。

在江口乡利民村一个叫妹子坑的山场,笔者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竹子,上面是好好的,郁郁葱葱,下面的竹根却变得腊黄,有的根部已经腐烂、枯死。该村党支部书记范文福告诉笔者,这就是“草蚂”留下的“战果”。他说的“草蚂”就是被该县农技人员认定的竹蝗。竹蝗吃完这些竹叶后,表面上看起来很好,没有什么损伤,实际上内部已经蚀空坏死。

“想不到啊,这些竹蝗这么历害,一袋烟的功夫就可以把一块小竹林啃得光光的。”范书记看着像经过火烧般的竹林,不停地摇头。从出现竹蝗开始到9月初,三个多月的时间,全村7000多亩竹林,即被这些竹蝗大军横扫殆尽。

一位姓秦的村民述说他目睹竹蝗肆虐的过程。

他住在竹山脚下。这是他有史以来第一次见了这么多的竹蝗。山上全是呼呼在叫的竹蝗,最高峰时几乎黑了半边天。这些虫子早上7、8点左右开始吃,吃得竹山林像在放鞭炮,又像在下雨。它们边吃边拉,9点以后,它们受不了炽热的阳光,会溜到树下乘凉。下午3、4点以后,它们又会爬上竹树上,拼命地吃,这片竹林吃完了立即转移到下一片竹林,100米长的竹林吃完只需要2、3天时间。这些竹蝗吃饱了要喝水。喝水的场面非常叫人心惊,一条500米长的小水沟里挤满了竹蝗,从山上飞下来的竹蝗还源源不断地往里挤,上三层下三层, 里三层外三层,估计有上百万只,一条清澈的水沟顿时变成了绿颜色。

他这里有一条土路通往乡政府。从7月份开始他就发现没办法搭摩托车回家了。因为穿过竹林的路时,密集的蝗虫会扑面而来,身上、脸上都会碰上,用不了多久,就沾满了竹蝗。这些蝗虫一般不会咬人,看见人来了还会拼命地逃跑,然而无意碰撞的就不同了。因为它们最爱吃带盐份的东西了,在脱离身体刹那,它无任如何也要咬上一口。这时就不要跑,慢慢地走,用棍子不断地驱赶,蝗虫就不敢陇前。最主要的是骑摩托车一定要戴眼镜,否则竹蝗会与你的眼睛“亲密结触”。

一位姓陈的村民也说了一段他与竹蝗较量的故事。在他承包的竹山上从五月份开始来了很多竹蝗。开始是不会飞的幼虫,慢慢地长大了,生出了翅膀,满天飞舞,吃饱了就交配,之后个子较大的母竹蝗把卵产在泥中。有一天它们竟把卵产在我的屋后泥坎上,我看见后二话没说立即把它挖了个底朝天,前不久我天天在挖山上它们的老窝,一块竹山基本上被我翻了一个遍,估计明年我承包的这山上不会有竹蝗了。
据了解,竹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吃带盐味的东西。

利民村有一位年近六旬的农妇上山砍柴,因天气热出了不少汗,于是她脱下了一件衬衫挂在树上,半个小时后,她发现衬衫上沾满了竹蝗,赶走后急忙拿起一看,一件好端端的衬衫已被咬得千疮百孔,破烂不堪。

中芜村一位村民进山做工,不小心在路上掉了10元人民币。他走了500米左右才发觉,于是他急忙返回寻找,拾到后的钱币竟被竹蝗吃掉一小半。该村有头牛拉了一堆尿,不到十分钟,四周堆积的蝗虫足有一寸之厚。

这些竹蝗吃完竹子后,也不放过稻谷和蔬菜等作物。带江村金峰组有20亩稻田被竹蝗吃光。有一户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稻田,有时一天打二次农药,然而竹蝗仍然前仆后继扑食稻谷,死去的竹蝗把稻田基本铺满了。
中芫村一位村民笑着说道:“我开始以为这些竹蝗只吃竹叶,不吃蔬菜。可是有一天我起来时,发现我种的空心菜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绿色的竹蝗。后来我发现,它们不仅吃是空心菜,其它的菜也照吃不误。”她家里今年种了几分菜,竹山上闹起了蝗虫,她把注意力都放在竹山了,连续几天都在山上,没有留意看看自家的菜土,几天过去后,她发现菜地里到处都是竹蝗,正在生长的菜已被竹蝗咬得断头少尾,有的已经枯死。

当然这些竹蝗也碰到了一些强劲对手。桃坑乡上芫村有一户农家养了7只鸡。一天傍晚,主人发现这7只鸡不见了,后来好不容易在一个竹山窝里找到了。主人赶它们回家,这些鸡们竟一个个“呆若木鸡”,迈不开步。原来它们吃竹蝗吃得太饱了。于是主人干脆让它们在这里生活,每天按时来捡鸡蛋。利民村也有一户人家养了50只鸭子。蝗灾发生后,他每天把鸭子赶进竹林里,直到山上开始打药,才结束这段“幸福的时光”。

据桃坑乡林业站技术员张正才告诉笔者,此次出现的蝗虫叫“黄脊竹蝗”,繁殖力强,食性杂,起先食竹叶,再食周围的农作物和其它植物,是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大敌。该虫突发性强,大发生时将竹叶全部食光。新竹被害一次就枯死,壮竹受害一次虽不致死,但2—3年内不发新笋。被害竹竿内往往积水,竹纤维受破坏,丧失利用价值。扑杀竹蝗的方法很简单。即用人尿加食盐,加甲胺磷,加敌敌畏,混合搅拌均匀后,用干稻草浸泡8-12小时,挂在竹林上即可。

有关方面专家指出,去年入夏以来,山林中出现了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这种天气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但是,这却给竹蝗的繁殖和生长带来便利条件,这也是蝗灾在当地爆发的原因之一。由于受异常气候的影响,蝗灾隐患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今后仍需要增加投入,加大蝗区生态治理力度,通过标本兼治,蝗灾就可得到控制和治理。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竹蝗天敌减少也是这次蝗灾的原因之一。如今在茶陵山区很少可以见到竹鸡等山中珍禽异兽了,这些吃蝗虫的物种渐渐消失,对于蝗虫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彻底根治,就必须要保护和维持好生态平衡,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有足够的天敌与蝗虫对抗,这样生态系统将自然歼灭蝗灾。

可以说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等于毁了我们的家园。因此这次茶陵蝗灾无疑是自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附:有关竹蝗资料

黄脊竹蝗属直翅目,蝗科。成虫体绿色,长31-40毫米,头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宽。触角丝状,末端淡黄色。后足腿节粗大,黄色,间有黑色斑点。卵粒土黄色,长椭圆形,稍弯曲,长6-8毫米,卵壳上有蜂巢状网纹。卵块圆筒形,长19-28毫米,表面被有胶状物,内藏卵12-20粒。若虫又称跳蝻,共5龄。除翅外,其它特征与成虫相似。

黄脊竹蝗每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土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历期1周。跳蝻出土后,群集在矮嫩小竹及杂草上取食,2龄开始分散并逐渐上大竹,约5月上旬至中旬,3龄若虫全部上大竹危害,食量开始猛增,因此,防治竹蝗的最佳时机应在2龄之前。跳蝻46-69天老熟,6月成虫羽化。竹蝗喜食有咸尿味的食物,成虫取食20多天后交尾产卵,卵块产入土中,深约3.3毫米。

(李苏章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