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降,中国的地方政治制度,就围绕着郡县制展开。无论是汉朝的州,还是唐朝的道,也只是在称谓上发生了变化。直到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效仿金制,设立行尚书省(尚书省之后并入中书省,故地方行政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分管一个区域的各级行政单位,我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才进入省治的时代。行省制度初创再加上元朝幅员辽阔,所以元朝时期的省级行政单位数量只有12个。其中最重要的今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腹里”之外,元朝还有10个行省和管辖青藏地区的“宣政院辖地”。10个行省中名称沿用至今的有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和江西行省等6个,再加上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和湖广行省等4个正好是10个。从地图中不难看出, 元朝时期的每一个行省,面积都比较大。随便挑一个出来,都相当于今天欧洲中等国家的面积。面积最大的岭北行省不仅包括了今天的内蒙、外蒙,还包括了西伯利亚南部的部分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建立后,中原王朝的版图恢复到了传统汉地的基本格局。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才正式开始重新调整省级行政区划,虽然基本的组织架构继承了元朝,但“行省”的官方称谓变成了“承宣布政使司”。不过为了方便称呼,习惯上仍然简称为“省”。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有明一代的地方行政格局是“两京十三省”。清朝入关后又在明朝的划分上继续加以调整,比如拆分江南省(明南直隶)为江苏和安徽、拆分湖广省为湖北和湖南。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省级行政区划的数量达到了22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场场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基础,发动信教群众起义,在短短几年里连战连捷,瓦解了清朝在南方的统治基础。

至咸丰三年(1853年)时太平军攻克了南京,改其名为“天京”并定都于此,自此掌握了清王朝的东南半壁。此时的太平天国内部已经沉浸在了统治全国的幻想里,甚至开始着手调整日后的省级行政区划,工作重心在于改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古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遇到君亲的名字时都要进行避讳。最常见的就是用同音字代替,或者在原字的基础上刻意添一笔或者减一笔。比如秦始皇为了避父亲庄襄王(本名异人,后改子楚)之讳,以“荆”代称“楚”;本来叫做“薯蓣”的薯蓣科薯蓣属植物,为了避唐代宗李豫和宋英宗赵曙的讳,一步步改叫成了现在的“山药”。

古代类似的避讳例子还有很多,玩得最溜并且最令人啼笑皆非的,还得是太平天国。毕竟太平天国大大小小的王,实在是太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永安建制时,就确立了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6王。为了避南王冯云山的讳。山东、山西和云南三省,分别被改成了“珊东”、“珊西”和“芸南”。为了避西王萧朝贵的“贵”字,贵州被改成了“桂州”,旁边的广西笑出了声。

此外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于广西,所以这个孕育了天国的省,也被改了名,叫做“桂福省”,寓意不言而喻。而清王朝统治的核心直隶省,被洪秀全等人视为罪恶之地,因此改名“罪隶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给各省改名,太平天国还将原本“省、府、道、县”的四级行政结构改成了“省、郡、县”的三级结构。原本以推翻清朝为目的的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最后成了统治阶级用以享乐的工具。从以上种种迹象不难看出,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