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据说是孔圣人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义无反顾地继承父辈遗志,拼搏向前,最终实现父辈的抱负与梦想,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就是这样一句正能量的圣人训诲,却将东晋时期一个本来有大好前途的年轻人,带上了歪路、邪路、绝路,使他付出了身殒族灭的惨重代价。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东晋建国伊始,就确立了皇室与士族门阀联合执政的典型门阀政治体制,即当时人所说的“王与马,共天下”。在这一体制下,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颍川(今河南鄢陵)庾氏、谯国(今安徽怀远龙亢镇)桓氏、陈郡(今河南太康)谢氏“四大家族”相继执政。皇权与相权,通过微妙的平衡,实现了权利均享,而暂时达成“和平相处”模式。

两晋士族门阀分布示意图

东晋初,无论是皇室,还是门阀大族,都有试图扩大自己所占权力“份额”,甚至垄断、独占中枢权柄的冲动与行动。晋元帝疏远王导、王敦,重用心腹刁协、刘隗等,强化皇权,结果遭门阀大族或公然或隐晦地抵制。其时执政的琅琊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敦,凭恃所率重兵,更是公然叛乱,进行反击。刁协、刘隗等或被杀,或逃亡,晋元帝也因此郁郁而终。

不过,当王敦试图由琅琊王氏独占中枢权柄时,又遭到皇室和其他门阀大族的抵制。他第二次发动的叛乱,缘此而最终失败,琅琊王氏家族也不得不将中枢权柄拱手让给新崛起的外戚——庾氏家族。

经过较量后,皇室与门阀大族都意识到:必须互相妥协,分割、共享权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皇室与门阀大族的利益。否则,内斗只能导致玉石俱焚的双输结局。因此,双方心照不宣地认可了“王/庾/桓/谢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体制。这套体制运转了数十年后,终于有人按捺不住,试图挑战现有体制,建立一家独大的新体制,他就是桓温。

桓温(312—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人。随着庾亮、庾冰等逝世或外任,庾氏家族在中枢也慢慢被边缘化。中枢出现的权力真空,给永和元年(345年)八月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掌控长江上游军政权力的桓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时,晋穆帝司马聃年幼,皇太后褚氏临朝听政,她的父亲褚裒与名士殷浩等居中掌权。桓温以褚裒、殷浩等屡次北伐失利为由,陆续将其排挤出中枢。此时,桓温或有觊觎皇位的野心,但苦于家族门第较低,自己威望不著,难以服众,因此便策划通过北伐,开疆拓土,提升自己的威望。

晋穆帝司马聃

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发动了三次北伐。前两次北伐虽有斩获,但战果不著。第三次北伐,桓温更是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襄邑(今河南瞧县西)诸役中,被前秦、前燕联军击败,损失惨重。恼羞成怒的桓温废黜皇帝司马奕,拥立晋简文帝,同时大力清除朝廷中的异己,以此威慑东晋君臣吏民。

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病重。他多次派人逼促朝廷加其“九锡”之礼,以便循序渐进地推行“禅让”之事。位居中枢的谢安、王坦之表面上以所撰赐“九锡”文句不佳为由,命撰者反复“修改”,实则借此敷衍拖延。数月后,桓温病逝。他的“皇帝梦”终成虚幻。

桓温临终前,鉴于诸子年幼,难堪大任,遂将政权、军权交给弟弟桓冲,南郡(今湖北江陵)公的爵位则由桓温宠爱的幼子,时年5岁的桓玄继承。桓冲本性恬淡,无意权争,主动避居荆州,中枢由谢安执掌。将相相合,一时政局稳定,并因此取得了卫国战争——淝水之战的胜利。

桓冲死后,桓氏家族日渐衰败。此时,桓玄慢慢长大了。他相貌奇伟,博通艺术,常以英雄豪杰自居。然而,东晋君臣鉴于桓温晚年有篡位之嫌,对抱负远大的桓玄也深怀戒心,不敢任用。直至太元十六年(391年),23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数年后,出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郁郁不得志的桓玄感叹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倍感羞辱的桓玄索性弃官,回封地南郡。途经建康时,桓玄又遭到执政的宰相司马道子羞辱,内心愈发忿恨。

桓玄剧照

回到南郡的桓玄,最初处处受荆州刺史王忱压制。王忱死后,桓玄重金贿赂孝武帝宠信的尼姑支妙音,促成殷仲堪出任荆州刺史。殷仲堪敬惮桓玄,对他不加约束。桓玄趁机积聚力量,图谋大事。此时,司马道子为强化中央集权,与王恭等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日渐激化。在桓玄的撺掇下,王恭、殷仲堪、桓玄等以诛司马道子为名,推举王恭为盟主,起兵向阙。后王恭兵败身亡,殷仲堪、杨佺期等推桓玄为盟主,继续与朝廷抗衡。

东晋军队

随着桓玄野心的膨胀,加之朝廷挑拨离间,桓玄很快与殷仲堪、杨佺期兵戎相见。经过激烈厮杀,殷仲堪、杨佺期兵败被杀,桓玄趁势逼朝廷授己任都督荆、江等八州诸军事、江州刺史,事实上承认桓氏家族对荆州地区的控制。至此,桓玄自觉已有问鼎天下的实力,野心越发膨胀。他与党羽们日夜谋划,以图一搏。

东晋朝臣

随着桓玄与执掌中枢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矛盾的激化,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下令讨伐桓玄,桓玄起兵东进,作为回应。朝军屡战屡败,桓玄迅速攻占建康。桓玄矫诏,流放司马道子(数月后将其处死),杀戮司马元显及其党羽;授自己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等职,总掌国事;以桓氏族人和亲信出任内、外职位。自此,东晋朝政落入桓玄手中。

桓玄执政后,最初尚能罢黜奸佞,擢用俊贤,关注民生,颇得民心。不过,他诛除异己,穷奢极欲,政令无常,民心渐失。

桓玄加紧筹划嬗代称帝:他命亲信预先炮制好加授桓玄“九锡”的诏冊,桓玄则逼晋安帝下诏,封自己为相国、楚王,加“九锡”。桓玄多次假意推辞,甚至上奏请求归藩;再指使党羽矫诏挽留。另外,桓玄还千方百计寻找所谓的“祥瑞”,为嬗代寻找天命依据。

大亨元年(403年)十一月十八日,桓玄拿着事先写好的禅位诏书,逼晋安帝亲手誊抄。二十一日,举行“禅让”大典。十二月三日,桓玄正式登位称帝,改国号为楚,改元永始。至此,桓温、桓玄父子两代的“皇帝梦”,终成现实。

桓玄称帝后,不思如何励精图治,巩固统治,反而越发骄奢荒侈,游猎无道。他还广征民役,大兴土木,以至百姓疲困,民怨沸腾。北府旧将刘裕等趁机于永始元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举义,讨伐桓玄。各地军民纷纷响应,桓玄在败逃途中被杀,终年36岁。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徐州刺史桓修、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的青州刺史桓弘等桓氏族人,皆在刘裕等起兵初即兵败被杀。桓石康等与桓玄一道,被益州都护冯迁所杀。桓玄堂兄桓谦等逃奔后秦姚兴、蜀郡谯纵。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桓谦率兵攻打荆州,兵败,被刘道规斩杀。至此,曾经风光一时,得以跻身“四大家族”的桓氏家族,因桓玄篡位失败,算是彻底覆灭了。

刘裕剧照

桓玄虽继承并实现了桓温的“遗志”,但却违背了父母有过,子女谏劝的礼义,终将自己与家族推进殒身灭族的深渊。就能力而言,桓温、桓玄父子文韬武略,成就了一番事业,堪称一世枭雄。他们的某些作为,也称得上利国利民。然而,他们野心膨胀,欲壑难填,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汲汲于个人私利的满足。他们迷恃武力,为实现个人的野心,不惜一次次将国家、民众带入战乱的漩涡。桓玄称帝,灭晋建楚,本来并无可厚非。毕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但桓玄德不配位,不思励精图治,造福苍生,反汲汲于排除异己,穷奢极欲。他的所作所为,既颠覆了东晋建国伊始确立的“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体制,遭致众门阀大族的反对,又丧失民心,导致民怨沸腾。桓楚的速灭,也就是意料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