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望历史 缅怀同胞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假期虽然只有三天,但仍有数以万计的观众将目的地定位在纪念馆,在这个记忆之所,静静地回望历史,深切地缅怀同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光已经普照,回家的路不再黑暗”

“南京风很暖,长江水又清。我无法为你遮风挡雨,但,我想带你一起去看看……” 这是我们在巡馆期间发现的一条动人留言,来自一名叫郭瑶瑶的00后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微信后台的数据我们发现,超六成的预约观众是郭瑶瑶这样18至35岁的年轻人。当年轻人深情回望历史时,他们也一定会积极拥抱未来。

“勿忘历史,面向未来”。来自浙江杭州的6岁小朋友 钱浩毅 在妈妈的帮助下一字一句地读着“和平墙”上各界人士的参观感言。妈妈12年前曾参观过纪念馆,现在身为人母的她也想让孩子来看看:“这次参观想让他对历史有记忆,埋下一颗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浩毅和妈妈

浙江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吴皓博与父亲吴先生来参观,是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吴先生说:“这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课,让孩子能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明白和平是用先辈们的鲜血换来的。”而小皓博说:“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军人,保家卫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先生父子

北京交通大学研一学生王鹏飞同学,刚进入展厅就被展陈和音乐震撼了,“仿佛置身于1937年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不敢想象,当时的‘我们’是付出了多少代价将侵华日军赶走的。”王鹏飞说:“作为一名青年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记住这段历史、传播这段历史,并不遗余力地建设好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鹏飞

“希望世界上能够有更多人来这里看一看”

“南京大屠杀”是全人类的记忆,小长假期间,数十位外国观众走进纪念馆。从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外国人也正在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逐渐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个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暴行。

4月6日上午,德国 前 驻华大使Volker stanzel博士来到纪念馆参观,并在尾厅的“和平墙”前驻足良久。他说:“来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悲伤,心情很压抑。我希望未来世界上能够有更多的人来这里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Volker stanzel博士

Andrea是一名工程师,来自意大利。他说:“我之前就知道南京大屠杀,它发生在‘二战’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的惨痛暴行。看到这些雕塑,我觉得非常伤心。纪念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历史,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ndrea

新西兰小伙Norman,一个月前刚刚来到中国。他在张纯如女士的铜像前驻足并拍下照片。他说:“我读过张纯如女士的书,在书中我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有许多外国人通过她的书籍第一次知道了这些可怕的事情,她还走访了许多的幸存者老人,让我们了解到了幸存者口中的历史。我想没有人会喜欢战争,和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西兰小伙Norman

一丝不苟,保障场馆平稳运行

海内外观众能全身心沉浸于历史之中,与全体志愿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密不可分。

小长假三天,还有近200位紫金草学雷锋志愿者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引导、讲解、急救等一线岗位服务观众。

20岁的方义果是金陵科技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来纪念馆参观过很多次的她,今年清明假期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她说:“这里让我有了个意义非凡的志愿经历。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也将尽我所能,去传播这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义果在帮助观众通过入口闸机

周佳艺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三学生,志愿岗位是助览员,负责在展厅内向有需要的观众提供帮助,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她说:“我来纪念馆之前提前查阅了很多资料,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今天时常会遇到有观众问自己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问题,我多学一点历史知识,能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佳艺在志愿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站

为让观众的参观时间更加充分,纪念馆的开放时间提前至早晨8点,而清晨7点,安保、客服、保洁、助览、工程等员工就已上岗就位,将纪念馆打扫一新,准备迎接观众们的到来。全天引导观众、答疑解惑,直到晚上6点最后一位观众离开他们才会休息。

“您好,请留步,请您配合安检。”“谢谢您配合安检。”这是纪念馆“00后”安检员周军旗这三天说得最多的话,他是纪念馆的第一道岗,也 是小长假期间300余位坚守岗位的员工之一。 周军旗说:“我深知这个岗位的意义, 它代表着南京的形象,纪念馆的形象。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安检确保场馆的安全,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耐心解答观众疑问,服务好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军旗工作在纪念馆观众服务的第一道岗

“90后”助览员范国强在纪念馆已经三年多了,三年来,凡是开馆日他都在岗位上。馆里的工作带给他的是一份无法替代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纪念馆工作,我感到很光荣,岗位性质和使命让我觉得必须服务好观众,为这段历史站好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助览员范国强正在引导观众(左)

把历史与记忆、和平与爱带回家

这个清明,在我馆史实展厅尾厅的文创空间内, 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购买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主题的相关读本,紫金草徽章、冰箱贴、张纯如系列文创、明信片等也非常受欢迎。不少观众买下印有纪念馆展陈建筑的明信片,盖上纪念馆专属邮戳,留作一份纪念。

参观结束,观众能感受到历史与记忆、和平与爱的珍贵,并把这份宝贵的体验带回家,这或许就是一所纪念馆的价值所在。

·编 辑:融媒体中心

· 审 校: 李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