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万功

看过电视剧帝王系列《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剧情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济世在给康熙上课时,康熙突然发问:“师傅,凭我的学问,如果参加科举考试,能否名列三甲?”

康熙在得知自己的这位老师,竟然是大明时期的状元后,很想知道自己的学问能达到啥水平,因此便提出了这个好奇的问题。对于康熙的发问,济世摇了摇头,并未说话。

面对老师的沉默不语,康熙并未恼怒,继续追问道:“就算进不了三甲,那是否能够考个进士?”

康熙以为,这次老师总该认可了吧。但他没有想到,老师却仍旧是摇头不语。康熙这下可急了,不甘心地问道:“凭我的能力,考上个举人总可以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济世开口了,但他的话无异给康熙泼了一头凉水。济世用余光扫了一眼康熙说道:“以你现在的学问,也只能考上个秀才。”

康熙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心想,我乃当朝天子,怎么能跟那些穷酸秀才相提并论呢?康熙认为,他的学问必定远在秀才之上,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济世却固执地认为:康熙之所以能有现如今的成就,完全是因为其先祖给他留下的,而他本人的学问,要靠自己去学习。所以,真的去参加科举考试,估计只能考个秀才。

康熙甚是不甘。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侍卫去询问当年的科举时间。当得知具体的科考时间之后,康熙便开始下功夫准备应试。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全部都用在看书上。

挨到科举考试那天,康熙也参加了应试。在最终交卷的时候,他选择了以匿名的方式,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名,将试卷交了上去。

科举考试成绩出来后,康熙的成绩位列前三名,中了探花。与之巧合的是,当时负责阅卷的考官就是济世。当时济世前来禀告此事的时候,康熙非常高兴。他当面对济世说道:“那位中了探花的考生,即是朕本人。”

接下来,康熙趁机对济世说他只能考个秀才的说辞,作了反诘。哪知,济世在得知真相后,便收拾行李要告老还乡。面对康熙的责问,济世惶恐不安,说自己老眼昏花、蔑视了天才。表示自己不配再做皇上的师傅,一再坚持要告老还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济世初始的行为,并不是藐视康熙。其本意是为了能够让康熙更加上进,所以在康熙询问他的时候,才会采取一再否定的态度,从而激发他勤奋好学的斗志。当看到康熙已经学有所成时,济世这才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宫里教康熙学习,而是急流勇退,不图名利地要告老还乡。

后来,康熙终于领悟到了济世的真实目的。他对济世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对他非常感恩。此后,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康熙便经常拿这件事情来警醒自己。

在清朝历史上,康熙可谓是一个杰出的帝王。康熙文化造诣深厚,对他来说,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开掘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潜能。

此后,再逢处理国事的时候,康熙都将自己接受到的教育,彻底地融入贯通到那些错综复杂的事件当中。受此启发,对于边防和军事,康熙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加强了边防安全,创建了太平盛世。

康熙熟读兵法。他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策,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决不会轻易动用武力。正是因为这些举措,才让老百姓避免了许多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保护国家的安定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的皇帝大多贪生怕死,寄希望于传说中,那些长生不老药延年益寿,不惜劳民伤财,四处寻找。康熙虽然也非常重视养生,但却因自身渊博的知识,没有像过去那些皇帝一样耗费大量民脂民膏,去做那些荒唐之事。与先前那些帝王相比,他还是一位十分勤俭节约的君王。

康熙虽然倡导勤俭节约,但在强军治国方面却毫不吝啬。他把很多库银用于改善民生以及强军备战。他深知,对于统治者来说,一个国家离不开军事力量的强大,然民心更为重要。只有民心所向,万众一心,拧成一股劲,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在这些理论基础上,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实施措施,让臣民们安享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给未来的“康乾盛世”起了一个好的开端。以至于,对后来的雍正、乾隆这两位皇帝影响颇深,也都以康熙为榜样,效仿先帝的祖制。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长达134年统治下,可谓是清朝国力最强、改革最多、社会最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的时代。所以,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之为 “康乾盛世”。

遗憾的是,这却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历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