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开播以来,母女情感真人秀《是女儿是妈妈》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节目中的四对母女,呈现了多样化的代际关系。

其中,安陵容扮演者陶昕然的家庭关系和她从小被打压式教育的经历,让网友狠狠共情。

中国式代际关系,为何总这么别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式代际关系里,

多少人在自我疗愈?

这段时间,对于代际关系的讨论一个接着一个。

《是女儿是妈妈》里,陶昕然的童年经历,让人立刻理解了为何她能将安陵容演得细致入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是老师,所以总以最高标准要求她,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她考98分回家,妈妈会问她,那两分怎么丢掉的,然后揍她一顿。

她考全班第四,妈妈会问,为什么不是前三名,然后揍她,为了杀她的威风。

这种典型的打压式教育,令小时候的陶昕然自卑、敏感,也对母亲一直心存怨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女儿何陶出生后,陶昕然用她从小渴望的方式来教育女儿,就像把自己重新养了一遍。

她会非常尊重何陶,希望女儿做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治愈了自己、释怀了童年遭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母亲和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母女关系,与前段时间的热播剧《烟火人家》不谋而合。

母亲只对女儿“重拳出击”,从小到大都在控制女儿。

很多观众表示:好现实,就像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是女儿是妈妈》中的王珞丹和母亲,存在边界感缺失的问题。

女儿渴望独立空间,妈妈却总要插手一切。

女儿习惯报喜不报忧,妈妈却想事无巨细全部知晓。

妈妈形容两人像“闺蜜”一样无话不谈。但王珞丹却表示:两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批判,对抗,未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段时间,扫兴父母也屡屡登上热搜。

每当子女想跟父母分享生活感受、让父母也体验自己喜爱的事情,就会被他们泼上一盆冷水。

双方就好像“没头脑”和“不高兴”。

年轻人兴致冲冲献宝,老一辈却总是痛心疾首摇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诸多“代际悲剧”的阴影下,“电子亲人”成了网友们的精神寄托。

很多互联网账号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一类的身份视角,更新日常、分享生活。

稀松平凡的琐碎内容,却得到许多人真情实感的追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段时间大家如此关注代际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明是表达爱,

为何会带来这么大的伤害?

热衷于讨论代际关系,是因为原生家庭是一个群体性的话题。

因此每当有相关的讨论点出现,就能激起大众的共情和交流欲。

而理想化的亲情关系则通过移情效应,填补了人们心中的情感空白和常识缺失。同时还满足理想化的亲情需求:互相支持、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很多都是打压式、缺乏边界感……明明是表达爱,对给子女带来了伤害?

强调孝道、服从的传统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强调集体主义和服从传统的社会文化中,父母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打压式教育,强调服从和尊敬,期望子女能够符合社会期望和家族荣誉。

但这样会忽视子女的个性和需求,令子女感到压抑和束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对孩子的未来抱有高期望,中国式父母也不自觉地对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

但这会令孩子感到不安、焦虑,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在父母辈的观念里,还可能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物”:既然是“我的孩子”,当然可以随意干涉其生活和决策。

但这种缺乏边界感的教育方式不仅侵犯了子女的个人空间和自主权,也容易导致子女在成年后缺乏独立性和自我决策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交流时,父母往往还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

中国的父母在表达爱意时总采用间接、含蓄的方式。

他们总是通过提供物质条件或者安排好孩子的生活来表达“我在乎你”,而不是直接进行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

他们倾向于隐瞒家庭情况,独自处理困难,但这也会令孩子感到疏离、觉得父母与自己不亲近,对自己不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理念的偏差,也让很多父母不懂该如何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会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

许多父母小时候也经历过不当的教育,且认为这种方式是“正常”的,甚至是对子女有益的。

还有一些父母,由于自身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将情感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通过打压式教育来体现自己的“爱”。

别扭的表达爱的方式,往往让孩子感到困惑和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也使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感到迷茫。

很多家长并没有把小孩子当作“人”,而是当作一个“物件”来对待,觉得小孩什么都不懂。

但其实,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思维逻辑、行为习惯和人生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孩子在长大后,走了很多弯路,才意识到从小受的教育是不合适的。

于是,他们开始反思原生家庭,试图进行自我疗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养一次自己后,

终于跟原生家庭和解?

从2019年开始,网上对原生家庭的讨论数量激增。

《欢乐颂》《都挺好》《小欢喜》等家庭剧引发热议,让“原生家庭中的代际矛盾为儿女带来的伤痕”被热议。

口罩时期,很多人的生活被迫按下暂停键,或者与家人长时间相处。这也促使更多人开始反思代际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众对原生家庭的讨论,反映出如今我们对个体成长的关注度提升。

在网络讨论中,网友们普遍觉得:原生家庭的缺憾,会令人产生“自卑”“敏感”“没有安全感”“恐婚”等问题,影响人生的走向。

但新生代也在逐渐看清、接受并重视“独立个体”的意义。

人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可以努力让自己走出童年的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兴起的自我疗愈,其实说明我们在找自己的过程中,也在理性看待原生家庭,积极消解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意识到怨恨的背后其实是爱,完全否定父母也无法真正解放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自我疗愈的目标正是:逐渐看到父母也是他们所处的整个家庭、社会、文化综合作用下的受害者。

他们的教育方式不当未必是个人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个系统性的问题。

既然都是受害者,何必再彼此怨怼和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情的线,终究会面临时间的狂风。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幸和不幸。

哪怕是关系最紧密的父母儿女,都会有数不清的矛盾、争执、冷战和误解,甚至还有不想被发现的伤口和秘密。

我们都期待理想的原生家庭,但那只存在于想象中。

在处理代际关系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慢慢学会放平心态,面对这段关系赋予我们的复杂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对于每个人而言,代际关系都是将会延续一生的牵绊。

这牵绊很复杂,里面除了矛盾,还有责任、在乎和爱。

作者:来士普

责编:律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欢迎关注少禾美学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