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认识董倩吧?

这位曾获“金话筒奖”的央视名嘴因说话太犀利而闻名。

从汶川地震到四川森林大火,她无情的提问总能戳中受访者的伤疤,让人直呼“冷血无情”。

然而这位备受争议的主持人却在武汉抗疫一线赢得“先进个人”荣誉。

到底是职业操守让董倩“咄咄逼人”,还是她天生就缺乏同理心?

1、

董倩出生在北京,家中独女,自小就被父母宠爱有加。

尽管父亲时常教导她“稻子熟了才弯腰”,但骄纵的董倩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却是别人家长口中的“坏孩子”。

直到遇到一位用心良苦的老师,她的人生轨迹才开始转折。

考入北大历史系后,董倩学习态度开始认真起来。

然而祖籍山东的她对历史专业并无太多兴趣,更向往英语系的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在即,无意间看到央视招聘主持人启事,董倩灵机一动,抱着勉强一试的态度报了名。

谁料这一试,她不仅考取了,还分配到了重量级节目《焦点访谈》工作。

对于新手村的董倩来说,进央视就如同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可没过多久,她就受到重重打击:传达室无人指引、没人愿意指导、第一次出镜就遭群嘲。

曾被评为“差生”的她,骄傲自负的心理防线在这冷暴力下瓦解。

幸亏领导看中了她的潜力,著名记者还为她贴心“支招”。

于是,董倩重新奋起,通过刻苦努力终于熬过了艰难的入行阶段。

2、

经过一番磨炼,董倩的主持风格和形象都发生了改变。

她从内到外变得更加专业、成熟,主持起来也更加游刃有余。

凭借过硬的实力,她很快就受到了台里领导、同事和观众的认可,从《焦点访谈》到《东方时空》,再到《面对面》,董倩主持过诸多重量级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董倩获得了主持界的最高荣誉“金话筒奖”,被央视誉为“最会提问的记者”。

这不仅是对她一路走来付出的最大肯定,更将她的明星地位彻底固化。

眼看事业蒸蒸日上,董倩却因为自己“犀利”的采访风格,陷入了曲折的道路。

3、

2008年汶川地震,董倩向一名刚获救的小男孩提出“被压在废墟下疼不疼”的犀利问题,立马引发网友谩骂。

2013年,她又在采访郎平时对后者泼出“你当美国教练对阵中国队时心理状态如何”的狠话。

2015年天津爆炸现场,董倩质问消防员“你是家里独子,如果有个闪失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直白、无情的问题无疑撩拨了观众的神经,纷纷指责董倩“没人性、冷血无情”。

最令人反感的当属2019年四川森林火灾后,她对幸存消防员连珠炮一般发问:“你和阵亡战友关系好吗?想救他吗?会自责吗?”

这简直就是对伤痛的无情揭露,让伤疤遭到二次伤害。

于是,“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在网上风生水起,热度高达80万!

4、

尽管饱受诟病,董倩依旧我行我素,保持着自己一贯的采访风格。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她主动申请奔赴前线,并在现场连续采访95天,完成125次直播报道。

在采访张伯礼院士时,董倩直白地问:“您什么时候来的?你来时接到了什么任务?”

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直戳院士的内心,令其捂脸痛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通过这样直击灵魂的发问,董倩将武汉的最真实情况带到了全国人民面前。

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无数平民英雄的身影。

有人赞她敬业专注,也有人质疑她冰冷残酷。

总之,她的报道让我们看清了武汉的硝烟,分享了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的艰辛。

5、

无论是遭受谩骂还是获得表彰,董倩都从未改变自己犀利直白的采访风格。

她曾在自传中写道:“我步步紧逼,其实我于心不忍,人心都是肉长的。”

面对生死,面对伤痛,她要尽可能从当事人视角出发,用最大的同理心去挖掘最真实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人称赞她是用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在传递真相,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冷酷,伤及受访者。

但无论如何,董倩的报道都展现出了一个记者应有的专业素养和家国情怀。

她用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一名优秀主持人的职责。

从优等生到学渣再到被喊滚出央视,再到时代楷模,董倩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面对她挖心挖肺的采访风格,有人痛骂她缺乏同理心,有人则认为她勇于直面事实的真相。

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董倩的采访风格?

快来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吧!

#女人的成长#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看见人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