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周卓玥

前段时间#外卖中的微塑料两小时可进入大脑#的话题冲上热搜,4月7日,浙大学者#研究发现微塑料会严重损害造血系统#,微塑料的相关话题也逐渐引发网友热议。

微塑料,被定义为长度小于5毫米的微小塑料碎片,来自各种塑料制品的分解,如塑料袋、外卖盒、塑料瓶、包装材料等。微塑料的存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们可以进入环境中的水体、土壤和空气中,并进入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018年欧洲肠胃病学会首次报道在人类肠道中发现微塑料,之后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关注于此。目前的各项研究结果揭示了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包括可能诱发氧化应激、促进炎症、内分泌紊乱和代谢紊乱等,从而增加多种疾病发生风险。对此,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言

微塑料增加疾病的风险主要与摄入途径相关

刘医生表示,人体摄入微塑料绝大部分是通过消化道,最主要的影响还是肠道健康方面。

首先,微塑料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营养素的吸收功能,其次就是破坏肠道的微生态,促进有害细菌的繁殖,抑制有益菌的生长,从而影响肠道健康。此外,微塑料在肠道的富集还会刺激身体产生炎症反应,增加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微塑料跟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也是相关的。

除了消化道的吸收,人们通过呼吸也会无意识地摄入微塑料。现有的相关研究发现微塑料与呼吸道的损伤,肺功能的降低,以及一些间质性的肺病,甚至肺癌都可能是相关的。

刘医生表示,现有研究表示,人体摄入微塑料之后,微塑料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增加罹患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比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等。但微塑料对造血系统造成严重损害仅在动物实验中被发现,在人体中是否有类似的风险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降低饮食带来的微塑料风险

饮食是微塑料最主要的摄入途径,我们常见的塑料包装的食品、饮品都可能在生产加工的过程当中释放微塑料的颗粒,这些颗粒会伴随食物进入我们的人体内。

刘医生建议,尽量减少选用预包装食品,特别是加工程度非常高的食品。每一个加工过程都可能会增加食品当中微塑料的含量,尽可能吃一些原型的食物,同时去减少塑料容器包装的食品摄入,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餐具。

此外,有些食物本身就含有相对较多的微塑料。比如鱼类以及海产品,海洋本身就存在着微塑料的污染,长期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所含的微塑料本身就会更高,经常食用海鲜或者深海鱼,摄入微塑料的含量也会增多。

预防为主,尽量让微塑料远离自己

刘医生提到,人体本身就有一个巨大屏障的功能,消化、呼吸和皮肤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阻挡微塑料对我们的危害。人体通过消化道摄入的微塑料,大部分是会随着粪便排出的;呼吸道里的黏膜、纤毛和鼻毛等,也是可以帮助阻拦环境中的微塑料,使其随着痰液或者鼻涕排出;人体的皮肤也会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如果摄入量太大,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去拦截,那么残留在体内的含量也会更多。”刘医生说道。

“预防还是最主要的方面,避免过多暴露在微塑料的环境中,尽量改善生活中可能会摄入微塑料的习惯。”比如说在家里面做菜可能会使用到的塑料砧板、某类不粘锅、牙膏、唇膏以及洗面奶等可能存在微塑料颗粒的,另外可以在喝水之前把水烧开后再过滤一下,帮助我们尽可能减少摄入微塑料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