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AI探索之路,是一趟没有安全带的列车。

狂热的人们朝前仰望,看着过山车越开越高,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下坡与上坡,他们笃信下坡之后就会迎来一个更高的坡道,助推他们更高,直到月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已经认为,AI的繁荣泡沫,极有可能走向破灭。

富达全球宏观策略主管Jurrien Timmer悲观地说道:“市场似乎正在从那本历史书中借用一页。”

这当然不是在赌场赌大小了,而是根据历史经验来看。

2020年开始,由GPT3.0点燃的AI投资热潮,发展至今,从各项指标和情绪经过来看,都像极了1990~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夕。史称为dot-com bubble,点com泡沫。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后,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达到了5048.62点的历史最高点。然而,到2002年10月,纳斯达克指数跌至约1100点,几乎蒸发了78%的市值。

无数的名字带有.com的企业宣告破产,如pets.com,Webvan和eToys.com。

在硅谷,大量的青年们被迫失业,提前面临35岁就退休的局面。从2000年到2005年间,硅谷大约少了足足35万个岗位。

从现在看过去,我们会发现过往的泡沫破灭不过是一时低谷,可在当时,有无数的人相信互联网只不过是一场盛大的骗局。

最后,在黑暗中,Google、Facebook和Amazon等公司在泡沫之后成立或成长起来,成为了新的科技巨头,结束了这场血腥之夜。

用AI狂热(AI enthusiasm)对比互联网泡沫,能发现许多共性。

比如说,FactSet的数据显示,如今标普500指数的预期市盈率为20.25倍。而在1998年美联储降息之前,当时的预期市盈率也接近20倍。

同样的,龙头股票涨势也惊人。

主导全球AI计算芯片市场的英伟达,从2020年初的59美元,涨到如今的960美元。涨幅为16倍。

对比互联网泡沫期间的龙头——思科,从1995年初到2000年3月,涨了整整41倍。

而现在市场最大的隐忧是,AI究竟能不能覆盖市场?

大部分投资者对AI的投资与思考,都建立在未来如何如何,假设GPT5或者GPT6特别牛逼了,加个牛逼的机器人躯体,那岂不是家家户户都得来上几台?是不是能实现对于工厂蓝领工人的替代?

但我们就看当下,2024年的AIGC,渗透率依然不足10%,现实场景的细微与复杂,是现今的AI实力所无法胜任的。

投资者还愿意等多久,还有多少踏空的投资者愿意举着钱包狂热地买入,这无疑是市场最大的隐忧。

我说这些不是在怀疑AI的未来。AI当然是未来,但问题是,AI的未来还要多久才来?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望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夕,我们或许能从历史的变化中找到更多答案。

01

欢迎来到Y2K

这是1935年的时代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年后,这是1965年的时代广场。看起来区别不是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过30年,这是1995年的时代广场。

MTV、三星、三得利威士忌已经出现在了视线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过30年,就是现在。

大部分观众,都是1980-2000年区间出生的。

我们总感觉科技的变化跨度不大,好像这一切都稀松平常。

但如果我们将观测的尺度扩大到30年。我们只会感受到巨大的震撼。

1995年的美国年轻人,手握着三星SGH-600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视机里看到迈克尔·杰克逊赢得了1995年的MTV音乐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的mtv官网

甚至,他们会使用一款ICQ软件来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让他们去回望1965年的时光,他们会感觉其实没啥区别。

因为60年代的父母辈们,还在当嬉皮士,玩摇滚、吸X、听电台。

打开电视机收看《星际迷航》和《阴阳魔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让他们看一下自己子女辈的生活,来到2024年。他们可能就疯了。

电脑可以解答你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你可以用看不见的货币在网上与看不见的人交易,甚至半个小时后商品就到你家门口了。

手机是一块光滑的屏幕,眼镜中同样是由无数屏幕组成的世界,这世界十分逼真、触手可及,可人们同样会注视着一块屏幕寸步不离,甚至焦虑、疯狂、自杀,他们可以用大拇指不停地滑动屏幕,无时无刻都在注视屏幕。

90年代的人们就疯了,啊?为啥要一直盯着屏幕?

就好像原始人不明白,为啥未来人坐在洞穴里,周围没有猎物,可食物会凭空出现在可大可小的火堆上?

这不过就是30年。科技的本质不是福祉。

科技就是震撼,是颠覆,一种癫狂的力量,一种从无人在意的星火、转变为无可磨灭的火焰的趋势,像感冒病毒一样,无法根治,扎根于生活之中,成为人类命运的一部分。

同样的,90年代的青年们不会在意,1989年提出的名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WWW架构会怎么颠覆他们的旧日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的原始WWW架构图

起初,万维网主要被各国学术机构用于学术交流,但在1993年,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研发了一款名为Mosaic的网页浏览器后,全球的计算机用户都被震撼了。

在Mosaic之前,网页极其枯燥单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Mosaic浏览器出现后,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地在网页上加图形、声音、视频,让浏览器从静态的,变成动态的。而且可以添加收藏栏,浏览自己的历史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osaic出现之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网民的疯狂,平均每月有 50000 人下载了mosaic浏览器。推出后不到 18 个月,Mosaic 就成为超过一百万用户的互联网“首选浏览器”,并引发了 Web 服务器和浏览者数量的指数级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看来很朴素,但在当时来看已经极度震撼

在1994 年,互联网用户数量估计仅为 1100 万。如果根据1994年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互联网人口统计学家约翰·S·夸特曼 (John S. Quarterman) 所说,“全球网民实际上只有200万到300万”的数据来看。

基本上Mosaic占领了全球绝大部分计算机用户的电脑。

Mosaic的成功,点燃了大家对互联网的热情。

当时BBC的记者,是这样评价互联网的。

“想象这么一个世界,全世界所有的照片、所有的文字,都会一瞬间出现在你家里……”

的确,如果你对科技足够敏锐,那只要看一眼Mosaic浏览器,就应该能看到互联网繁荣的未来。

那就是随时随地,全世界的人,用任何的形式,互相交流。

而不是像电视或者广播,只能单一形式,单向传播。

互联网能够迅速普及开来,是相辅相成的。

就好像游戏产业发展、比特币市场扩容引发的英伟达收入增长。

英伟达的收入增长伴随着资本投入进显卡,显卡发展的技术力才能支撑OpenAI实现“人工智能涌现”,推出ChatGP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伴随着1993-1994年期间,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的问世,CD-ROM驱动器逐渐取代网盘,电脑游戏也迎来了黄金时代,1993 年底发布的《毁灭战士》作为世界上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实现了全球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1993年版的《毁灭战士》仅仅只有2.39MB,允许当时仅有14~20kb每秒的网速的电脑,也可以在下载半小时后畅享游戏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还有《英雄无敌》、《魔兽争霸》等游戏,也助推了个人计算机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贯穿着这一系列的利好,全美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增加,有了计算机之后,又推动了对互联网的需求,形成了螺旋上升的效应。

1990 年至 1997 年间,随着计算机从奢侈品发展成为必需品,美国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从 15% 增加到 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套1995年的电脑,现在看来也十分优美,具有科技感

互联网与计算机的繁荣,并非只是美国的一枝独秀,此时中国大陆也兴起了互联网的萌芽。

1989年,中科院一台super PC机,价格要6480元一台,而当时北京的房价,也就1600元一平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到了90年代。一台电脑的价格也在6500到15000的区间内波动。可以说是极其昂贵的奢侈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此,网络与电脑的普及,依旧难以阻挡,伴随而来的,是名为《电脑爱好者》的杂志,红遍大江南北。

你可以没有电脑,但你不能不看《电脑爱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育碧,还没觉醒出罐头之魂,做了一款极富游戏性的游戏《雷曼》

1996年中关村立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写道:“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广告牌给许多本地人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中关村附近哪条路叫信息高速公路,以为是什么旅游广告。

北京的一些公交车上,也贴上了瀛海威的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告上的“瀛海威”,其实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提供商。并且,瀛海威的门户网站上,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我们今天看来已经习以为常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甚至可以相亲、征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瀛海威的老板叫张树新,是一个极其干练的女企业家,并且极其富有冒险精神。

当时的中国,没多少人知道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更没有什么互联网信息供给,想要做互联网公司,有着极大的难度。

最终,由于瀛海威过于超前,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在此按下不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瀛海威,如今的互联网大佬在当时都已经开始了互联网的探索。

1992年,马化腾此时在深圳建立了深圳惠多网分站Ponysoft,依靠惠多网(Fidonet),不同省份站的网民们可以相互交流起来。

此外,金山的求伯君是惠多网珠海西点站长,8848的王俊涛则是福州站站长。

当时尚未财富自由的马化腾,用业余时间又研发了一款“股票分析系统”,叫“股霸”,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极为迅速,伴随着1999年7月,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让中国彻底成为了互联网牌桌上的玩家之一。

互联网发展迅猛,就会要求着后续的产业链跟着提高增速。这和现今的新能源、AI如出一辙。

1、网速很慢,需要升级。

1997年,全美家庭流行的是28.8kb每秒的光猫,想要下载一个3.5分钟的视频(90年代的清晰度),需要花费46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用10MB每秒的光纤看视频,那么只需要8秒钟就能下好3分钟的视频。

所以,电信方面,制造商加紧研发新技术,试图更逼近高速网络的未来。

2、卫星覆盖面不够,全球拥有电话服务、上网服务的地区不足

航空航天公司、卫星公司、电信公司计划在1998年-2002年间斥资270亿美元建设全球宽带网络

3、电缆覆盖面积,要覆盖90%以上的美国家庭

4、无线网络,未来无线网络将成为可能性,需要研发

伴随着这一系列投资设想,资金便开始了围绕着互联网为主题的题材投资,互联网的大繁荣随之开始。

02

从理性到疯狂

1996 年,全世界只有不到 4000 万人连接到互联网。到1997年底,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超过 1 亿。

截至 1996 年 12 月,已注册约 627000 个互联网域名。到1997年底,域名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达到 150 万个。

1994年互联网领域的风投资金仅有7.07亿美元。

但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769.84亿美元。

约莫100倍的涨幅,裹挟着所有投资者进入一种彻底癫狂的境地。他们的投资回报要求越来越高,杠杆偏好越来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股票市场上,代表科技公司的纳斯达克指数,从1995年初的700多点,一路上涨到峰值5132点。

当中的几个龙头公司,自然是代表着互联网电商的Amazon.com,以及代表着互联网硬件(路由器)的思科系统公司。

1996 年,第一家互联网书店 Amazon.com 的销售额不到 1600 万美元。1997 年,它向互联网客户销售了价值 1.48 亿美元的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7年的亚马逊网站

其中,思科系统公司 1996 年的互联网销售额刚刚超过 1 亿美元, 到 1997 年底,其互联网销售额每年达到 32 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科3640路由器,1997 年5月17日刚刚拆开包装

为了跟随这波互联网投机浪潮,90年代末,很多拟上市公司纷纷改名,在公司名字上添加IE或者.com,将自己包装成互联网公司

据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1998-1999年更改名字加入互联网概念有63家公司,其更名前后5日的涨幅,超越同类公司1倍以上。

但是谁点燃的股市呢?

网景公司。

在成功发明出Mosaic浏览器后,创始人James Clark 快马加鞭,招兵买马,手搓出了网景公司Netscape。为了扩大战果,布局互联网,网景公司的团队迅速操办了上市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8月9日,网景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IPO)。起初定价在14美元每股,但在上市的前一刻,网景改成了28美元每股。

可即便如此,依旧难挡买家的热情,有网景股票的人不愿意卖,要等着股价继续攀高,让买家们焦急万分。

于是便出现了这么一幕。

投资公司嘉信理财的通话录音是这么说的:“欢迎来到嘉信理财 (Charles Schwab)。如果您对 Netscape IPO 感兴趣,请按一键。”

而在摩根士丹利,有一位散户直接把自己房屋抵押卖的,并将所有钱全部用来买了网景的股票。

一瞬间,财富自由了。

网景的第一笔交易价格为71美元,几乎是报价的3倍。

股市休市后,关于网景的报道铺天盖地。一位分析师这么说的:“如果你在五分钟内获得了 250% 的利润,你会怎么做?是继续持有这些股票还是兑现筹码?大多数在今天早上交易开始前购买了该股票的人都立即转手了。”

次日,《华尔街日报》在头版写道:“通用动力公司花了 43 年时间才成为一家价值 27 亿美元的公司,网景公司只用了1分钟。”

后续,《时代》杂志采访了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拍摄下了他赤脚坐在王座上的一张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网景效应”掀起了硅谷的互联网热潮。1999年,在美国上市的457家公司中,有308家都来自科技行业。

金融业从业人士所信仰的价值投资体系崩塌了。看到一堆毫无盈利却一瞬间吸收走大量黄金的.com公司,他们不再信仰巴菲特了。他们要开始构建新的价值投资体系,不能再按利润算估值了,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亏损的,不代表他们就不是未来了。

1999 年 3 月,一家靠网站出售机票的公司Priceline 以每股 16 美元的价格上市, 首日交易价格上涨至 88 美元,随后收于 69 美元。这使得 Priceline 的市值达到 98 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线上出售玩具的etoys.com公司,上市当天市值高达85亿美元,比当时全美最大的玩具零售商“玩具反斗城”市值还高出了52%。

但玩具反斗城线下的销售额是eToys上市前一年网上销售额的300多倍。足见泡沫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市场过于火热,以至于许多投资者都忽视了其公司经营模型的可行性。

有一家叫做CheapTickets的公司,是Priceline的竞争对手,但因为烧钱力度不够无法与Priceline的炒作竞争。创始人Michael Hartley是这样说的:“我们CheapTickets有规定,我们需要赚钱。这影响了我们的估值。”

比方说在90年代,全美物流并不发达。一家叫做WebVan的公司要搞线上食杂超市,而且是免费配送。现在中国基建那么发达,淘宝快递的价格也涵盖在了商品之中,就算是亚马逊都不一定免费配送。可WebVan可以送点面包都开卡车跨城运输,这怎么可能做得起来。

但他们美其名曰“快速变大”战略。

意思就是不要在乎盈利,迅速通过亏损的方式挤占市场,将其他的互联网同业竞争者挤掉,以此来侵吞全部市场。

但这个战略渐渐变味儿了。从“亏损——抢占市场——形成垄断——获得利润——好股票”简化成了“亏损”就是好股票。

到了1999 年 10 月,摩根士丹利的 Mary Meeker 追踪的 199 只互联网股票的市值高达 4500 亿美元,与荷兰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相当。但这些公司的年销售额总额仅为 210 亿美元左右。

一位银行家是这么说的:“我最不想看到的是公司盈利,那么我就无法从股价中获得利润。”

伴随着这种疯狂,在股票市场上,代表科技公司的纳斯达克指数,从1995年初的700多点,一路上涨到2000年3月10日的峰值5132点。

然后灾难就要来了。

03

烧光一切

3月20日,巴伦周刊发了篇文章,叫《烧光》,文中说道:

在调查的207家互联网公司中,71%的公司利润为负,51家公司的现金会在12个月内用完,就连互联网偶像单位亚马逊的现金流也只能维持10个月。

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和早期投资者都在尽其所能的套现,从旧经济体系流向新经济体系的资金马上耗尽,无钱可烧也无钱可赚的互联网公司即将跌落神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文章像丧钟一样,瞬间让投资者清醒。

投资者开始恐慌性抛售,才过了不到一个月纳斯达克指数就跌了超过25%,仅仅4月14日一天就跌了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不止这个原因,包括美联储的几次加息,基建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进度、计算机依旧昂贵普及率不足、千年虫事件、千禧年末日恐慌等等事情,都像一根又一根等稻草,压死了整只骆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比尔盖茨在当时就清醒地说道:“ 未来数年之内使所有的美国家庭均享受到宽带上网的服务 ,这一计划未免有些过于雄心勃勃。”

没有宽带,就没有网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网络冲浪,那么许多已经估值到数十年后的公司,他们的愿景就无法实现。一个1999年的人说用电脑购物是未来,但一登陆网站,加载一张图片加载出来要几十秒,这个未来有多远呢?

伴随着互联网板块的崩溃,散户们依旧不信邪,越跌越买,个人投资者继续向美国股票基金投入了2600亿美元。最终这些钱都成为了泡影,除非他们忘了。

2001年伴随而来的911事件,彻底炸翻了整个美国股市,估值溢价最高的互联网板块就成了被暴击的出头鸟。

到2002年,1亿个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损失了5万亿美元。Vanguard的一项研究显示,有45%的投资人损失了五分之一以上的投资资产。

不只是金融市场受到冲击。硅谷地区的公寓租金持续下降。紧邻硅谷的旧金山和奥克兰地区的房租也跟随下降。

原因是因为这场冲击,许多硅谷从业者纷纷失业。

从2001年到2004年初,单单硅谷就失去了20万个工作岗位。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面临刚就业就失业、35岁就退休的局面。

惨遭波及的还有日本,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日本的电子巨头纷纷大裁员,其中,“日立两年裁掉了19%的员工,日本电气算是裁员偏少的,仅仅裁掉了15万名员工中的1万人。”

这场互联网泡沫,让整个纳斯达克市值蒸发了整整5万亿美元。纳斯达克花了15年时间,才恢复到2000年前的水平。

而当时的龙头网景公司,虽然站稳了脚跟,但如今依旧没跨过90年代的股价高峰。

大浪淘沙,这场泡沫中消灭了无数具有可能性的公司。

但依然留存了那些最富有前景、最具有竞争力的公司。

比如说亚马逊、ebay、yahoo、网飞、微软、苹果,等等等等。

泡沫意味着破灭。泡沫同样意味着肉眼可见的繁荣。

对于这场泡沫,当时有一个杂志文章是这么说的。

与其担忧互联网泡沫,不如勇往直前。

与其怀疑互联网的真实,不如坚信不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互联网泡沫破灭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不是怎么看啥时候是买点,啥时候是卖点。

而是要有能够发现拥有最强大商业模型的公司。巴菲特的理念不是失效了,而是信徒们尚未发现新商业模式的商业模型测算方式。

最伟大的公司,就算是在当时的最高点买入,如今回首,依旧是一种正确的决策。

现在来看,如今AI最大的困境,跟2000年的互联网如出一辙,就是没有面向最广大消费者的杀手级应用,或者说能够彻底改造市场格局的商业模式。

ChatGPT的会员模式,Palantir数据挖掘服务,以及一众旨在提升白领工作效率的toB AI,只会让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卷,而不会形成新的消费场景,新的生活方式。这构成了AI泡沫破灭最大的潜在动因。

但我们如若坚信强者恒强,那么英伟达、尚未上市的OpenAI,都可能是会持续伟大的公司。

Optimus、Figure01以及国内的一众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可能成为AI飞入寻常百姓家关键推手。

甚至,如果有哪家手机厂商,真的能做出一款有实际意义的AI手机,或许就能一扫APP臃肿的手机市场格局,我们的疆域将重新划分。

在这场人类文明与科技进步的跨时代博弈中,AI的探索之路似乎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面对着泡沫与破灭的循环往复,我们既见证了无数的梦想和理想化的繁荣,也承受了现实残酷的考验。

正如时间的车轮永不停歇,技术的浪潮也在不断地推进。

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我们不应仅仅关注于技术的短暂泡沫,而应深入探索和挖掘那些能够真正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技术和应用。

这些真正的创新,将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

它们可能在当下还未完全显现,但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如那些曾经历过泡沫而后崛起的巨头一样,为我们揭开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