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男性,我尝试从女性的角度探讨体制内女青年的婚恋观,或许难以完全洞悉其内心世界

,也

可能有所偏颇,

如果戳中你的要害,请莫怪,如果没有说到点子上,也请莫怪,毕竟,一个男人写女性的观点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事。

所谓体制内,通俗理解,从职业层面来说,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人员、国企员工,都是体制内。一个女人能在体制内工作,至少有下面2个优势:一是工作相对稳定,有稳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及补贴等等,司法界的体制内女性还享受着司法补助(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了),工作环境稳定,职业发展路径稳定;二是生活相对有保障,规律的工作时间和生活作息,让体制内女性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家庭。

婚恋观念上,体制内女青年却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度。一部分女青年向往婚姻,期待与合适的伴侣共同组建家庭;而另一部分则选择单身或不婚,她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不愿在婚姻中妥协或将就。

现在社会进步很快,不结婚不应该是女青年的婚恋“问题”,而是社会不应该把它看作一个“问题”。存在即是合理,既然存在着这种不婚现象,就不能否认其合理性。

社会在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女性有时并非被迫“剩下”,而是她们主动选择了“不将就”。这么说比较容易理解,有些女性选择单身不结婚,不是她们认为婚姻不好,而是她们认为“不婚”更符合她们心中所愿,也许只是单纯的不想结婚。如果在体制内工作稳定,加上有点家底,其实一直不结婚也能过很舒心很逍遥的日子,不结婚比结婚的生活质量要高得多,所以她们宁愿选择不婚。但这类人群面临着父母和亲戚朋友的不解,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定的不婚信念,恐怕最后也会在高压下“随波逐流”。对于持这类思想的女性,我表示尊重她们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体制内向往婚姻的女性呢?她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体制内的许多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找对象,越来越难结婚呢?明明很想恋爱,很想结婚,可为什么找不到合适的呢?

我给两个女性同胞介绍过相亲对象,但最终无疾而终。A是市残联的事业编,快三十岁了,她姐姐和我是老同事,老缠着我给她介绍对象,我把她介绍给一个朋友的亲戚,是某市直单位的公务员,女方看上了男方,觉得男方的条件很符合她的择偶标准,但是男方拒绝了,理由是女方长得太矮了。B是区住建局的一名事业编人员,我老领导的亲戚,我把她介绍给区府办的一个小年轻公务员,小年轻是给区领导做秘书的,女方嫌他太忙了,最后没有成事。这是我失败的媒人经历,此后再也不敢做媒人了。

所谓剩女,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就像找工作一样,眼高手低。有句话说的好:只有剩饭剩菜,没有剩儿剩女。

打个比方,来自一个小县城里的女孩在一线大城市上学,往往预期目标是一线大城市里那样优秀的男性,但本地出生的优秀的男性或在大城市工作,或在本地已经有合适对象。喜欢的身边没有,不喜欢的又看不上,这导致她们在本地难以找到满意的人选。在此情况下,很少有人会主动降低标准,更多的是选择继续等待,所谓的“持股待涨”。

毕竟,在“门当户对”的利弊权衡过程中,当事人是很容易陷入看不清自己又看不起别人的困境。也就是择偶标准与现实差距过大的问题。就像企业合并重组一样,优秀的女性想向上被兼并但是未能如愿,就单着,又不愿纾尊降贵、降低身价,向下兼并,那就只能单着。与其说是女性观念觉悟的提高,不如说是女性变强了变聪明了,不愿意将就了。

也许,不愿意将就,本身就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至少以前没有过这样的进步)。不是体制内的女性很难找对象,而是体制内的女性不愿意将就找个低质量的对象,毕竟高质量男性太少,她们往往会考虑婚姻候选人是否会拖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很多时候体制内女性比男性思维更成熟更理性,小县城里面的优质男相对少,某种程度上没能互相匹配,因此容纳不了女性的择偶期待,很多女性想要精神共鸣的伴侣,想获得向往的情绪价值,而不仅仅是好看的颜值。

满意度=期望值分之一,我认为这条公式在择偶方面仍然适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八国际妇女节刚过完一个月,现如今,女性已经得到了解放,能撑起半边天。作为女性应当先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工作和生活,爱情、婚姻和生育都只是加分项和选项,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和生活的枷锁。

不论男女,真想结婚,认清自己的劣势,努力用别的方式弥补,总会有人要。之所以剩,可能是因为现在的人不那么强烈的渴望婚姻,谁也不愿意低头伺候别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今大部分人的婚恋,像是在做生意。货比三家,权衡利弊。什么都考虑,就是不说感情。虽然我是成年人,但我不懂现在的成年人。踏入婚姻坟墓多年的我总觉得,感情真挚比物质条件更重要。喜欢和心动难道不是最原始最珍贵的吗?

婚姻不是必选项,更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体制内离婚的,也屡见不鲜,不见得找到了高质量男走进婚姻就能一直幸福到死。

生活是广袤无垠、一望无际的原野,对于婚与不婚,我们都不应存在执着的偏见。

生活,凭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