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察手记:哪12种文本错误,让评委难以忍受?(三)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作者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电视台主任编辑,书法秘笈主编)

本文很长,我依旧赌你看不完。

如果最后你真地看完了三期,我得想想我能输给你点什么。

书接上回。

六、偏旁部首乱加减,形近混淆写白字

汉字是很严谨的文字体系,偏旁部首多一画或少一画,都可能会变成别的字。如果说在行草书中多画少画有时还可以蒙混过去,那在正体书中则务必要注意,因为白纸黑字,无所遁形。

1.对偏旁部首随手多写一笔或少写一笔,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务字,繁体作“務”,左旁应为“矛”,不应作“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右起第二行的“豫”字,左边偏旁应为“予”,误写为“矛”。

以上两者,两者如果互相移位加减,就都写对了。

老天总是让世界保持能量守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第二行“入缵大统”,“统”字右边随手多写了一竖,“充”变成了“㐬”,就成了错别字。

2.对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未能清楚区分,从而导致写了错别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抄录的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其中,第一张图左起第三行“泠然希音”,“泠”误写为“冷”。第二张图左起第三行“如月之曙”,日字旁误写为目字旁。

如果这是行草书,在有连带的情况下,也不是不能过得去。但此作写的是端楷,应当笔笔交代清楚,不可粗枝大叶,马虎潦草。书写中,对形近字必须高度敏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抄录的此段文字出自《小窗幽记》,系转引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其中,“暂时”的“暂”,误写为“天堑”之“堑”,偏旁“日”误写作“土”导致出现错别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中的“陶冶”,误写为陶“治”,这个词应该是小学老师就反复强调过的,写成这个“陶治”,看到这里让人想死的心都有,真是没治了。

七、篆法、草法不严谨,规范符号出错误

篆书、草书的符号具有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一种约定俗称的规则,你不按照规范写,别人不认识、不认可,很容易被判为错字。

1.篆法错误或不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暑”字,上面偏旁是个“日”字,此处作者上面写的是篆书的“甘”字。这一点,写篆书的都应该懂才对。

篆法必须严谨。作为大字作品,有这一个字,足以让这件作品挂掉了。

2.草法错误或不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写抄录苏轼《望江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故”字,右侧反文写错了,整体草法不准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记住王羲之老师的标准示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抄录苏轼《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微”草法不准确,右侧的反文旁,草书中不应是分开的三个点,而应是一个连笔的折线。这点和上一个字“故”有点像。

看下王羲之老师的示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这种写法在古代某个书家那里也出现过,但这绝不是规范的草法。作为大字草书来说,如果有一个字的草法存疑,即便有少数评委包容,后面还有其他评委以及审读在盯着,作品是很难走到最后的。投稿作品这样冒险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八、以简化字代替繁体字,或随手生造繁体字

1.不知该字有繁体,导致以简代繁而出现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第三行下“审”字,繁体正体字应为“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第三行下“彻”,繁体正体字应为“徹”。

2.受简化字潜意识影响,在书写中态度马虎造成的字形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第三行,“盗窃”的“窃”字有问题。

如果想写作简化字“窃”,那么该字下部是“切”不是“功”;如果想写作繁体字,那么应作“竊”。无论繁简,均实在找不出为他开脱的理由。

3.知道该字有繁体字,但却将两个繁体写法杂糅在一起造成的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起第二行,“纸”字误写。“纸”的繁体字或异体字有两个写法,分别是“紙”和“帋”,这里作者既想写“紙”,又想写“帋”,写着写着就将“紙”和“帋”杂糅为一字。

实际上,如果这样写的话,绞丝旁和巾字旁作为形旁是重复的了。退一步讲,即使碑别字或古人中偶有这种写法,在投展中也不应随便使用。

九、食古不化导致的偏嗜之误

这方面,最容易造成误导的是由于碑帖漫漶或刻工错误造成的“碑别字”,有些作者不加选择地盲目照搬,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左起第三行“圣主”的“聖”字,字形不规范,缺胳膊少腿。

或许碑别字中有这种写法,但毕竟是别字,不足取法。也或许是原帖损毁,导致部分点画缺失,形成了此种乖戾的字形。

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这里首先有一个既要学古又不能“食古不化”的问题。

取法古代碑帖并非就是不加选择地照搬,我们应当做到的是“学古不泥古”。临帖时可以这样临,但投稿绝对没必要这样写。创作还是要写规范字,不能“食古不化”。盲目照搬,吃亏的还是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写的是杜甫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右起第二行“问答”的“答”字,字形乖僻。

个人不主张使用这种字形,因为评委淘汰你的时候,你是不在场且没有辩解机会的。

十、不读书、不读原文、不通文意导致的不应有错误

1.没有认真读懂原文字词导致的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抄录的是杜甫名篇《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左起第二行“圉人”误写为“围人”,闹了笑话。

圉人:《周礼》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亦以泛称养马的人。

写作品前读一下原文,弄清字词意思,当不致于犯此低级错误。

2.对古代文体格式和书仪不了解而导致的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抄录的是曹植名作《洛神赋》。古人的赋,正文是骈体,有时前面会有小序,此时会在篇名下注两个小字“有序”。但“有序”不是篇名,只是篇名下的小字说明。这位作者很老实,落款全部抄过来,写的是“录魏曹植《洛神赋有序》,时在……”尴尬的是,他这篇作品抄的只是正文,没有抄原赋前面的小序。这也是现在流行的“天天抄书、从不读书”导致的投展悲剧之一。

如果把自己抄的这篇文章,认真读一下,弄懂每个字、每个词的涵义,应该也不至于此。

这个要求,不难吧?

十一、文本啰嗦、重复题跋、叠床架屋导致的“过度制作”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正文隶书尚有可观之处。但作品形式啰嗦,左一块题跋,右一块题跋,搞得跟到处打补丁一样。

这是妥妥的“过度制作”,拿下没商量。

十二、最容易被忽视的“割裂文本”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作抄录的是《文心雕龙》史传篇,大家注意看收尾处。《文心雕龙》史传篇的原文,分几个段落,此处抄的第一段是“开辟草昧,岁纪绵邈……盖录而弗叙,故即简而为名也。”按说写到这里,意思很完整,落个款,作品就可以完成了。因为到这里为止,这一段无论从句式上、还是意思上都已经结束了。但作者却又抄了下一段,下段开头第一句话是“汉灭赢、项,武功积年;陆贾稽古,作《楚汉春秋》……”作者只抄了下段开头一句的上半句“汉灭赢、项,武功积年”,突然结束了,让人有一种喝了半口水被呛回去的感觉。

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割裂文本”现象,不少人可能没有太在意过。我们在抄录古人文章时,应注意保持意思的完整性,结束在合适的地方,尤其是上下相对的句子,不能只抄上半句,不抄下半句,搞成文本上的“烂尾工程”。

此外,还有的作者随意断句,为了形式留白需要,或是模仿古代手札形式,但是断开的不合理,在不该断开的地方随意断开,不该出现平阙的地方出现平阙,导致因形式割裂内容。

有的作品,正文结束时文本没有写完(有时甚至一句话都没写完),又故意把剩下的内容挪到上方标题旁的小楷题跋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文本割裂严重。

这种错误多数人不太注意,也不当回事。以前的展览里,这方面有时也没有执行很严格的要求,导致入展作品中这类问题不少,许多作者跟风有样学样,为了形式上的需求而去随意割裂文本。但随着如今展览越来越严格,以后在评审和审读时,再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要吃亏的,而且每每吃亏还不自知。

要治此病, 最重要的还是要多读书,多理解文意,防止对文本进行粗暴处理。形式不是不可以讲究,但是要做到形式安排和内容分布相得益彰,自然合理。

展览评审中,其实还发现有大量其他的问题,千奇百怪,有些错误让你想都想不到。限于篇幅我们不在这里赘述了。

上述这12方面的问题,是我认为比较突出、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虽说这些问题都是老生常谈,却又在当前各类展览来稿中大量存在,天天在讲天天在犯,有些还愈演愈烈。为了书法的尊严和书法人的尊严,我们必须团结起来,高度重视,为减少投稿中的文字文本错误而努力奋斗。

哦,对了,你问我为什么知道评委对这些错误难以忍受?

因为我多次在现场见到过评委捶胸顿足、无比惋惜、又不得不痛下杀手的样子。如果你也看到,你一定和我一样认真起来了。

我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那些没见过评审现场状况的朋友,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大家一起认真起来。

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最后说明:能够认真看完三期全文内容的,绝对是志同道合的好同志,欢迎留言,我将为你手动点赞,并将从中选取一位朋友,寄奉奖品一份。)

本文作者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河南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人生以书法为津梁,以传媒为稻粱,以写作为涵泳,匪敢渡人实求渡己,苦中作乐而已。好读书,不求甚解。好临帖,不求甚似。偶作小文自娱,笑骂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