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培卿

金融历来被誉为百业之首。中国近代金融业也在历经汇通天下的兴盛、流金岁月的繁荣后,留给了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馈赠。

当城市金融遇上历史建筑,又会擦出怎样的故事火花呢?【阅建筑·越金融】用崭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上海金融历史建筑,讲述渐渐湮没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约,亦可阅;历史可读,更耐品。

浙一大楼(许一凡摄)

地址:汉口路151号

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建筑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大名可谓是响当当。其位于汉口路的办公大楼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旧址,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别看它在上海众多历史保护建筑中年纪尚小,鲜明的现代主义前卫设计风格让大楼一经落成就闻名沪上。时至今日,人们仍习惯性地用原主人的名字称这幢大楼为“浙一大楼”,然而这幢当年为银行而建的大楼,却未曾被原主人使用过一天。

从官办到商办的蜕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代大楼照片(华建集团档案馆藏)

大楼原主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家或许会觉得有些陌生,但其前身浙江实业银行是近代上海金融界著名的“南三行”之一,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

1908年,浙江省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困难,方便资金周转,由政府招商承办,设立浙江官钱局。1910年,招揽民间资本,将官办的浙江官钱局改组为官商合办性质的浙江银行,总行设于杭州,并分别在广州和上海设立分行。辛亥革命后,浙江军政府对银行进行改组,改名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1915年正式更名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但其性质仍为官商合办。然而,由于官股在银行中权利过大,银行的经营管理屡屡遭受浙江地方当局的介入,银行甚至被当作政府金库随意挪用钱款,导致官商股东之间产生分歧,矛盾日益突出。经过反复谈判,官商股东终于在1923年达成协议,把浙江地方实业银行一拆为二,杭州、海门、兰溪三行及其附属业务归官股所有,改名为浙江地方银行;上海、汉口两行的业务划归商股,改名为浙江实业银行。至此,官商股结束了集股合办银行的历史,资产负债完全分开,各自营业,正式分道扬镳。

成为商办的浙江实业银行由李铭出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将总管理处设在了上海,并在杭州设立分行。在李铭的主持下,浙江实业银行业务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质的飞跃,一举成为私人资本银行中的佼佼者。

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铭

李铭(1887-1966),字馥荪,浙江绍兴人,出生于银钱业的商人家族,祖上三代皆经营钱庄,家境殷实。1905年,李铭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在山口高等商业学校攻读银行学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实习。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日本归国的李铭得到了浙江军政府都督汤寿潜的赏识,委派他接管由清政府创办的浙江银行。对于当时浙江银行内官商合办的现状,李铭深感在官股影响下,银行难以有所作为,毅然放弃杭州总行经理一职,赴上海担任分行副经理。他坚信,唯有外商云集的上海,才是自己一展宏图的地方,这一选择,将其独到的眼见与才华表露无疑。1923年,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官商分拆后,李铭被聘为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并于次年被推举为董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实业银行股票(银行博物馆藏)

浙江实业银行将发展目标定位在“能否赚钱”上,经营业务主要面向外商,着重兜揽在沪外商企业的存汇款,并大力发展国外汇兑业务。 李铭常说: 赚中国人的钱犹如赚自己家里人的钱,只有赚外国人的钱,才算有本领,才是有意义。 在他的主持下,浙江实业银行先是与德国和日本人打交道,后来与美国企业和美国企业家建立了密切关系,连上海电力公司日常收入的大量现金,也从原存汇丰银行改存到了浙江实业银行。

在当时的上海金融界,李铭、张嘉璈、钱永铭、徐寄庼、陈光甫是具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他们均在日、美等国学过商业或金融,接受西方共和制度的熏陶,同属上海金融界新派人物。为谋求上海银行业的发展,他们发起成立银行业聚餐会,借聚餐的机会,加深彼此间的理解与信息沟通,由此形成了一个以江浙籍银行家为核心的金融关系网。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上海银行公会和全国银行公会,李铭更是担任席前后共计十二年,是江浙财团名副其实的核心人物。

“浙一大楼”那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楼所在地块

伴随着浙江实业银行的风生水起,其原本位于汉口路159号的老楼早已不堪重负,银行急需修建一幢新的大楼。1940年,浙江实业银行聘请美国建筑师汤普森在汉口路151号的新址设计新大楼,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已经开工的工程被迫在打桩后停止施工。战争结束后,银行方面觉得美国人的设计不够理想,请来当时在江浙财团享有盛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建筑师陈植在1948年在原有基础上对大楼进行重新设计,此时,浙江实业银行已被李铭改名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也就被称为“浙一大楼”。

大楼的占地总面积1745平方米,建筑面积13223平方米,楼高8层,其中两层为后期加盖,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上有一部分夹层,沿江西路一面底层设大窗,中有入口,内原为银行营业大厅。二层和夹层设有保险金库,三层为各类管理用房,楼上部分则为写字间。大楼外墙底层为石砌,其余由方形褐色釉面砖错缝拼贴。为了凸显银行的高大上,大楼面向汉口路入口处的立面作了竖线条处理,而沿着江西中路的立面,出于遮挡西晒的目的,则是作了横线条处理,对比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楼室内主楼梯(许一凡摄)

大楼内部,楼层内的柱子皆用大理石外包到顶,经理室做斜纹对拼木墙裙,接待台都是深色柚木,一楼营业厅大堂部分两层通高,线条感明显;二楼平台处使用了玻璃砖,既考究又简洁,楼上朝汉口路办公室和沿江西路立面的窗后都有硬百叶。也许这就是银行想要的效果,不奢华却又能显示出对客户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东军政委员会建筑工业部有关租赁浙一大楼的公函

1952年,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并入公私合营银行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幢刚刚于1951年竣工,且尚未启用的“浙一大楼”被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租赁给了华东建筑设计院用作办公大楼。

有意思的是,解放后,陈植解散了华盖建筑事务所,加入了华东建筑设计院,这幢由他按照银行标准设计的大楼,最后竟然成为了他自己办公的所在地,也是难得的缘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