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疾控中心称,为引导公众健康饮食,该中心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在上海开始试行。该分级标识通过ABCD四个等级,指标数据包括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情况,从A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只要看到标识就能了解营养成分。目前,共有4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标识试点。
购买食品前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已成为很多消费者的习惯。配料表会标明一个产品的原料构成,按照各种配料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比如一根火腿肠,如果鸡肉的名字排在猪肉前,那就不能称是猪肉肠。前段时间,海霸王的一款“猪肉水饺”之所以受质疑,就是因为其标的是“猪肉水饺”,可配料表中鸡肉或鸭皮含量高于猪肉。
而营养成分表需要标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这四种核心营养素以及能量的名称、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等信息。一些饮料会打着营养品的旗号虚假宣传,以次充好,而营养成分表会暴露其真实身份。比如,拿饮料当牛奶卖,或者混淆乳品和饮料的概念,只要查看一下营养成分表的蛋白质含量,跟正常牛奶一对比就真相大白了。
这两张表一个管着构成,一个管着含量,如同信息公开,可以给消费者一组比较精确透明的数据。但要想对配方作出准确的评估,就需要专业知识的储备了。普通消费者毕竟不是专家,没有能力弄清楚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而要把这些数据变成消费参考则更难了。比如,糖含量到底多少算高,多少含量的盐可以称为高盐,消费者并不清楚。
分级制,无疑更直观,更容易让消费者理解饮料成分,它其实是将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结合科学、人体需要,转换为公众听得懂的语言。这有利于消费者更直接地作出消费判断。上海疾控中心推出的新“身份证”,针对的是饮料中的四个元素——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这四种物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瓶饮料的质量,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分级制会推动企业从单纯追求口感和堆砌营养成分的开发思路中解放出来,转而追求更健康更绿色的饮料。
当然,分级制一旦推出或者普及开来,对食品饮料行业影响巨大,所以标准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就很重要了。分级分得好,能给消费者提供重要参考,分级分不好,则可能会误伤企业。(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