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将本科生全部送到美国去深造,以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招致了许多人的批评。他们认为,一个本科生有什么必要这样折腾呢?但是,施一公院士不为所动,完全按照自己的办学思路去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一公院士的这个做法,可以说开了历史先河,值得其他高校的模仿。而西湖大学的做法真的能被国内的其他高校所能接受吗?恐怕很难,也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或许有人说,你就是一个门外汉,什么也不知道,有什么底气说这样的话呢?实际上,施一公教授是不孤单的,因为他还有一个同行者,那就是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饶毅教授和施一公校长一样都是敢说敢当、嫉恶如仇的性格。

这不,4月8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一鸣惊人,他在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表题为《我国招聘国际科学人才的经验和教训:原因与后果》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文章中痛批了国内的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一些大学科研所的国际正教授正在清零。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怪象。

国际正教授,应该是在专业领域里的翘楚,这样的人才引进来,必然能提高和加快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这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国际教授回国,除了十几年前,现在基本不再是潮流”。饶毅怀疑“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因为担心他们水平高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不方便”管理,而因此排斥国际正教授。”

引进国际正教授不再是潮流,这看着似乎是国内的科研发展在提高的原因,实际上我们的短板还有很多,为什么现在引进国际正教授极少呢?翻翻今年的新闻,只看到西湖大学在引进,而其他的大学几乎是没看到任何消息的。

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就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接纳的心胸,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和学术权威,来充实自己的学术团队的厚度。只有我们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才能在科研上更高更快更优质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在,国内对于国际正教授选择完全挡在国门之外的态度,这不就是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一种姿态吗?这和当下国家提倡的开放包容的精神其实是相悖的。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夜郎自大的怪诞形象是怎么出现的呢?饶毅教授认为出现这样怪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内的某些人害怕引进了人才自己的位置不保,以致对于国际正教授采取完全排斥的做法。

而这样的情况,不只是一般的高校,就是北大和清华都是如此。饶毅教授就提到:目前,西湖大学的国际正教授的数量已经超过北大、清华,比例更是远超全中国所有院校。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施一公教授在草创西湖大学时候的目标已经变成了现实——海外的知名教授已经超过了北大和清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看现在对国际正教授的引进,除了浙江大学还在努力,其他的大学差不多已经选择了放弃。“拥有一百多个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十几年来,真正全职到位并留下工作的国际正教授恐怕不到十人,也许不到五人。”尽管这只是饶毅教授的说法,但是人数之少还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一种状况,真正身在其中的人,恐怕没有人会不觉得离谱吧。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不就是赤裸裸的盲目排外吗?

这种状况确实是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果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就会画地为牢、孤芳自赏,囿于自己的小团体当中,还自以为天下第一呢?这不是很可悲的一件事吗?

“在目前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加持下,引进的人才并不在引进单位分羹,而是带给引才单位更多的资源。但即便如此,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领导大部分还是不愿意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一流大学做过正教授的这批,在国内带领各单位改革后,接近百分之百被扫地出门。而且在国际上获得博士学位都基本成为弱点,也一样在科研和教育机构的领导层几乎被“清零”。”

国内的高校不但不引进国际正教授,而就是回国的正教授,诸如,施一公和饶毅都被国内的山头阻击,让他们不能完全融入其中,这不就是一个典型吗?

饶毅教授的批判可以说如洪钟大吕,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期望更多的人能听到,也期望国内的高校和研究所能做一个彻底地改变——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是永远走不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爱的读者,对于饶毅教授发文痛批,国内高校和研究所差不多都在阻击国际正教授,原有的都即将清零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