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谈论2023年银行的年报,特别是那些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个人住房贷款”。说起来,房贷一直是银行的重头戏。根据今年的数据,六大国有银行的按揭贷款余额加起来大约26万亿,比去年还少了5000多亿呢。
银行因为房贷的减少得找新的生财之道,但说实话,情况并不算太好。就拿车贷来说,2023年中国有25个汽车金融公司,全年就贷了636.85万笔(辆)车贷,比去年少了18.59万笔,下降了2.84%。发放的金额也减少了,达到5200亿,同比下降7.92%。
至于信用卡和消费贷,就不多提了,大家对花钱的兴趣似乎越来越少。
说到花钱,现在看来养娃可能是最大的开销,甚至超过了房贷和车贷。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减债和节省开销是首要任务。那些汽车零首付、XX下乡之类的政策,现在也没那么吸引人了。很多专家都建议直接通过消费来刺激经济,但看着CPI,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说外面的世界正经历着商品牛市,那我们国内就像是一个“雪人晒太阳”,冷里热外。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我们太执着于内需了?拿日本来说,在他们“失去的20年”里,世界经历了好几次大宗商品牛市。但即便原材料价格涨得再高,面对老龄化的日本人似乎还是不愿意多花钱,外头商品牛市如火如荼,但他们的CPI依旧难以起色。
大家都在议论商品市场和海外经济,不过感觉有点像是事后诸葛亮,毕竟那些市场早就飞起来了。但我们一直在跟CPI(猪)在泥巴地里摔跤,可能也不太理智。想想日本的渡边太太们,也是被逼无奈才走向海外的吧。
聊聊这几年的股市吧,以茅台为代表的纯内销型白酒股,就像顽强的老将,虽然慢慢下行,但依旧站稳。另一边,像美的、海尔这样的电器股,则开始重新上升了。原本大家觉得它们会跟国内房地产市场一起跌,但现在看来,外销已经成了它们营收的大头,美的外销超过40%,海尔更是快到50%,这让它们的估值恢复变得更容易了。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能否在全球市场上有所突破,已经成为它们市值和估值的关键。拿阿里巴巴来说,市值一度被拼多多超过,主要原因是它虽然早就走出去了,但进展较慢,投资者对它的前景不再抱有太大期待。
在国内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那些主要依赖内销的公司和内外兼顾的公司,在未来的股票表现上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笨赖虚
大家对负债的态度似乎都变了,周围几乎每个人都在尽力提前还掉房贷,银行的杠杆借贷对他们已经不再有吸引力。
即使银行的利率降低,大家还是更倾向于把钱存进定期存款。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感叹时代的变迁。
再说我们这些在IT行业打拼的人,从22年开始,不少人的工资降了,而下一份工作很可能意味着进一步的降薪。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的趋势。长期失业成了许多人面临的现实。
年终奖金?那是已经成为过去式的事情了。年会、体检等福利也都不见了,所有的额外福利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零。
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危机,我不敢妄加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安全感正逐渐减少。
裁员的威胁也像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剑,随时可能落下。
回想起来,好像已经很久没买过新衣服和鞋子了。即便是吃饭,也变得越来越节约。
eaglex
现在有种说法,房地产消费已经耗尽了未来三十年的潜力。就像那句“一鲸落万物生”,但鲸鱼的坠落也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让我们今天的经济处境变得如此棘手。
我们都看到了,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它对经济的影响,简直就像是一切问题的关键。与此相对的是,旅游业的火爆。可即便是旅游业的火热,也弥补不了消费市场整体下降的巨大空缺。
历史告诉我们,狂暴的欢乐往往预示着狂暴的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球会因此停转,国家也不会因此破产。真正会受到重击的,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审时度势,谨慎行事。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慎重地作出选择比什么都重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