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连环画创作课是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54年复办以来的特色课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连环画创作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附中的师生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创作者和经典的连环画作品:如教师莫朴的代表作《铁佛寺》;姚有信的《伤势》;郑毓敏的《斯巴达克思》……如学生吴山明、刘国辉的代表作《秋瑾》;顾盼、潘鸿海的《鲁迅》等等。这些连环画作品已成为连环画史上的经典,为之后的连环画创作教学建立了典范,奠定了基础。

2019年,附中恢复了连环画创作课程的教学。在延续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注重与时代结合,与思政结合。创建具有艺术特质和附中特色的新的精品课程。时值建党100周年,附中成立红色连环画创作组,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巧妙地融入连环画的专业教学和实践,坚持“笔墨追随时代,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历时3个月的创作,组员们完成了四作品,分别是《望道》《追望大道》《马浮传》《青年马一浮》。在创作过程中,连环画以其独有的民族特点的形式语言,感染到每一位创作者,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血脉和心灵。百年岁月,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百年历程,铸就辉煌,赢取未来。一本本红色绘本,承载鲜活记忆,歌颂英雄荣光,书写壮丽凯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环画作品

《望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贺敏妍、郑逸南

指导老师:洪万里、端木琦、王瑾、张懿、丁丽娜

创作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道》创作感想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学校组织安排了创作连环画的活动。十分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与郑逸南同学一起完成了这次创作。同时也十分感激专业老师的及时指导,使我在创作连环画的同时,收获了许多心得。

连环画围绕陈望道老先生的故事展开,这是一件发生在一间小柴房里的趣事。1920年,陈望道先生受邀翻译《共产党宣言》,地点选择在了他的老家--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小柴屋。翻译期间,他没日没夜地工作,而母亲负责他的起居。正有一次,他竟把墨汁当做红糖,连带粽子吃得津津有味。“够甜,够甜的了!”真理的味道,的确是甜的。

简简单单的故事,贯穿着党鞠躬尽瘁的精神。

本套连环画创作,在手法上选用的是较为传统的线描。根据老师的建议,在线描的基础上,侧重于画面构架与形式美感。

连环画再次让我对工作程序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先是确定主题,到编辑文本,到确定绘画语言,再到通过画小稿的方式来确定构图。在这期间,需要大量查找资料,搜集素材,以确保画面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一切准备充足之后,才可以开始放大其中一张作品。由于专业老师们及时指导,我的画面问题得以及时调整,因此整个过程进行的较为顺利。第一张成品出来后,其他的也可以放心推进了。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也尤为重要。感谢小郑同学的得力配合,使得这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效率极高。

这次连环画的创作是一次可贵的实践,将为我以后的学习提供宝贵经验。

贺敏妍

教师点评:

这套创作构图形式感较强,留白的形式不仅增强了画面形式感,留出了想象的空间,虚实相生,更加突出主体,使得画面气韵连贯,作者很好的将创作内容与构图相结合,静物的刻画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环画作品

《追望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陈泓懿

指导老师:洪万里、端木琦、王瑾、张懿、丁丽娜

创作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望大道》创作感想

当我刚接到创作陈望道先生连环画任务的时候,对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之后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随着对望道先生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对之前的无知感到深深的惭愧:这样一位大教育家、语言学家、思想家、《共产党宣言》的首译者,我竟然如此知之甚少!而且我相信和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这就越发激起了我创作这套连环画的热情——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望道先生,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也要让更多的人记住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那种为了追求真理的舍身忘我的奋斗精神!

在创作的时候为了体现历史感和年代感,我特意选用青灰色的新闻纸、碳铅笔素描的形式创作内页,封面尝试用水彩加色粉的方式来呈现青铜雕塑的质感,目的是为了表达望道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以及我们作为后辈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缅怀。在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望道先生的事迹,需要查阅大量的文字及影像资料,其中一大难点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连环画里出现了很多伟人的形象,要画得“像”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幸好整个创作过程从构思到草稿到一稿再到完稿,得到了洪万里老师、端木琦老师、王瑾老师、张懿老师和丁丽娜老师等各位老师专业耐心的指点,比如望道先生留洋回国那张的修改,蘸墨吃粽子那张背景的推后,以及八人会议那张气氛的处理等等,为这套连环画增添了许多亮点。另外还非常有幸地得到了顾盼老师的亲自指点,老师希望我注意人物眼神的刻画,这是我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在此,我衷心感谢老师们给予我的专业精准且耐心细致的指导,使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今后的创作受益无穷。

陈泓懿

教师点评:

这套连环画的创作画面风格质朴扎实,构图多以特写为主,细致地还原人物的表情以及场景,有很强的代入感,将陈望道的众多事件通过12张小尺幅画面展现出来又要考虑连贯性,这非常考验作者的综合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作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4月7日附中红色连环画创作小组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瑾老师、张懿老师、何应杰老师现场指导连环画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懿老师、丁丽娜老师现场指导连环画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木琦老师现场指导连环画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盼老师指导陈泓懿同学的连环画《追望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问答

问:为什么要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创作?

答:通过用绘画连环画的形式讲身边党员的故事,让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故事、党员轶事等丰富内容,还能通过连环画这一独特表现形式,了解连环画及其创作过程,可以认识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以及其独有的文图配合方式,尝试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结合想象力,描绘事物、表达情感,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直观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趣味,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问:绘画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答:画连环画最困难的就是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不仅要参考其本人资料照片,还要体现当时本人的年龄,才能表现得比较准确,而且,一旦人物在故事中反复多次出现,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呈现,这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设计各个场景时,也有同学碰到不少困难。不仅要通盘考虑,让承上接下显得自然,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何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位置来体现两人之间的关系等。

连环画的创作必须根据文字脚本来进行创作,文字脚本给绘画创作者规定了讲故事的整个框架,其中提到的历史场景、道具、人物形象、建筑,都需要绘画创作者根据理解,准确地进行创作,力求保留文字脚本的原意,同时又能贴合历史背景。也就是说,下笔之前,画家的脑海中要先有画面感。

问:如何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答:在表现画中场景时,我们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了各种绘画技法,并注重通过细节展现场景和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即要做导演,也要做演员,将自己融入创作当中。

会定期召开创作交流,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如何让画面既有艺术性也具真实性,确保画作中的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精益求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望道(1891—1977),字任重,浙江义乌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担任过《辞海》总主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首版、第二版封面的复制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意义非凡:它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准备。《共产党宣言》帮助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明确了关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共产党、建立共产党为了什么、怎样建立共产党等一系列问题,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对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起到了重要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此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纲领,亦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

真理需要有人发现,也需要有人传播,陈望道同志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真理传播者。《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不是谁都能胜任的,翻译者既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表达范式,还要熟知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加上《共产党宣言》内容丰富深刻,文字优美、精炼,要翻译好就更不容易了。陈望道同志之所以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一是他日文水平很高,二是他的国语水平精湛,更重要的是当时他已基本具有能与之产生共鸣的思想基础,所以经邵力子先生推荐,他便欣然承担了这一重任。翻译工作是在陈望道同志的家乡——浙江义乌河里乡分水塘村自家的一间柴屋进行的,条件十分艰苦。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他不仅翻译出了名扬中外的旷世之作,而且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样经典而又传神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教书的青年陈望道

20世纪20年代陈望道先生撰写了《美学概论》《美学纲要》等专著,开创性地勾勒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深深地打上了苏联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等人的烙印。他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提倡能够“与生活一致”的新文学,提出“一切艺术唯一的路”就是“出了象牙之塔,走进平民队里,制作出‘平民艺术’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完权丨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