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程度加深,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国情。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直面重度老龄化。

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应对挑战势在必行。今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与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银发经济课题抛出,社会力量、产业主体如何参与、推动,直面现实痛点?4月8日,作为2024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第六届长寿时代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此次论坛围绕“长寿时代与长寿经济”,汇聚产学研相关人士多维度探讨长寿时代创新解决方案。

论坛上,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泰康长寿时代研究院理事长陈东升指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必将带来健康养老需求的扩大,并向长寿时代迈进。长寿时代、百岁人生,生命尺度发生着变化,健康医疗与养老是最大的民生,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观念、服务和支付的问题。

长寿经济奔涌而来

支付、照护等痛点待解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数据,目前我国银发经济处在加快发展的阶段,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约为6%。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的规模将达30万亿元左右,占同期GDP比重约为10%。可见,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哪些产业将起到关键推动作用?毫无疑问,长寿时代下,随着人们健康养老需求的日益增强,大健康产业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银发经济中的C位担当。

“大健康和长寿时代是‘双螺旋’相互促进的关系,看好早期筛查诊断、药物创新疗法等相关大健康产业赛道方向。”动脉网合伙人、国家卫健委医疗大数据专家组专家姜天骄在此次论坛中谈道。他认为,伴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庞大的健康需求将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带来人类寿命的增加。

不过,回到现实层面看,由于我国老年人口众多,需求也是千差万别,诸多潜在痛点还需要产业端能够进一步的洞察与攻克。譬如,在人口老龄化叠加少子化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照护问题亟待解决。

此次论坛上,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就提及,从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趋势来看,目前大部分老年人已经进展到了独立居住,不再是传统的多代同堂的模式,这些独居的老年人大部分还是有子女住在附近的,这种居住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它既给两代人都提供了独立自主的生活空间,同时又保障了这种照料的可得性。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个趋势将来不见得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子女外出的趋势仍在继续,未来老年人的养老照料问题亟需解决。

对此,赵耀辉建议,一方面是鼓励父母随迁,随迁方案重点要解决社会保障的可携带性问题;再就是市场提供照料,其重点是成本分担机制的设计,这些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除了照料、护理难题外,养老储备也是需要未雨绸缪的问题,这尤其关乎即将变老的一批人,在我国养老金缺口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单纯依靠国家力量养老是远远不够的。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住房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弋代春就在论坛上分享道,当前老年家庭的养老支付能力提升尚不充分,在期望和实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差异,老年家庭需要通过增加额外收入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的养老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精细化制度设计来配合,只有我们更多的做好老年家庭的养老问题,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轻装上阵;只有做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才可以让年轻人大胆向前。”弋代春进一步指出。

AI与养老加速融合

智慧养老成趋势

尽管养老问题千头万绪,但幸运的是,我们也身处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近两年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大健康、养老产业链的相关主体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前沿技术,让养老、照护服务更智慧、更易得。

“我觉得一定会出现AI居家养老和AI社区服务中心这样的模式。”论坛圆桌对话环节,科幻作家郝景芳如是分享道。她畅想,未来人类是否能够借助脑机接口、元宇宙等技术达到数字永生。

在郝景芳看来,很多技术真正影响着社会,这并不完全在于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以何种方式进入到社会,以及技术和每个人的交互方式是怎样的。如果相应配套机制、法律系统等都能够跟随技术向前发展,方能确保技术能够造福于人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张存泰也指出,过去大家认为衰老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但现在对于病理性衰老即各种致病性因素引起的早衰,是可以延缓甚至逆转的。实现百岁梦想,科技时代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老年医学不可或缺。医学在保护健康以及延长健康寿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及AI机器人能否代替子女养老的问题,泰康保险集团助理总裁兼副首席科技创新官杜彦斌则认为,不管是机器人,或是非人形辅助设备,一定会在未来生活当中帮助到我们,这是科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此外,亲人的陪伴也是必要的。“只有高品质、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的医养康宁体系,才能让我们的老年生活变得更加优雅。”

其实,从科技赋能养老服务实践案例上看,近年来泰康保险集团旗下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就在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打造“泰乐智慧养老云平台”“数字人+社区大脑”“智能设备+机器人”三位一体的智慧医养服务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智慧养老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就指出,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很多新的有效支撑。例如,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形成的健康数据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进行安全预警;用整合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有效联结居家老人与社区周边的养老服务供应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支持和引导老人将数字化工具作为社会参与并以维持精神健康的新媒介等。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要“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此外,上述《意见》中也将“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目标。可以看出,随着AI大模型、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智慧养老正在成为可能,而这样的趋势,会否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并降低养老护理、康复服务成本,也是一大期待。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泰康方案显露先发优势

不得不说的是,银发经济的大发展,还离不开金融业的强力支撑。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做好养老金融的要求,这也为养老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作为金融业的重要分支,有着保险保障与资金融通功能的保险业,在养老金融方面深耕已久。如围绕养老金第三支持建设,先期探索试点税延养老险,而后大力发展专属商业养老险,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后,各大险企又积极踊跃开发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从更广泛的商业养老保障范畴看,数据显示,我国商业保险年金已超过6万亿元,覆盖9700万人,并为11%的中青年人提供补充养老保障。

除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助力化解养老支付、养老筹资难题外,险企还主动从支付端向服务端延伸。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险部披露,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运营养老社区30多个,运营床位超过2.8万张。俨然,“保险+康养”模式已成共识与主流。

在相关实践案例中,泰康无疑是引领者、开拓者,其先发优势正在逐渐显露。泰康的养老事业始于2007年,经过长达17年的探索积累,已完成全国35个城市40家养老社区的布局,其中20家已经投入运营,在住居民超过12000位,以泰康之家·燕园为例,目前在住人数已超过3000人。

“泰康实际上是把人寿保险与养老服务、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结合起来,打造了三个闭环:第一个是长寿闭环,第二个是健康闭环,第三个则是财富闭环。客户选择购买保险,最终还是希望通过长期的投资功能,为老年的医疗健康、养老提供充足的财富资源。泰康的理想就是为广大的客户打造一个长寿、健康、富足的服务平台。”陈东升如是指出。

此次论坛上,陈东升再度阐述道,“泰康方案”的本质就是用保险的方式为客户累积财富,持续打造最佳、最优养老筹资模式,为客户提供医养康宁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高品质养老服务。“正如企业的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一定要遵循六个字:安心、便捷、实惠。如果不能降低成本且方便客户,那么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陈东升直言。

『A智慧保』注意到,随着泰康对健康、养老需求认知的加深,“泰康方案”也在不断变革演进,加大对硬核医疗服务能力的投入。

2013年,泰康开始进军医疗产业,除了每个养老社区都配有二级康复医院,还先后在南京、武汉、成都、深圳、宁波等地,建立了医教研一体化、医养融合、医险结合的五大医学中心。这体现出泰康对康养生态的打造并非浅尝辄止,而是走专业化、精细化道路。

正如陈东升所言,“做养老、医疗,是我人生中、商业生涯中最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