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

为打好2024年春耕春播生产“第一仗”,确保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枣庄市市中区抢抓农时,多措并举奏响春耕“进行曲”,为全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助力春耕春播“开新局”。

深耕一片田,念好田间“管理经”

春光正当时。在税郭镇的田间地头,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技术现场讲座正在这里举行。

“要做好肥水管理,其次要抓好病虫草害的防控工作……”来自市中区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刘树燕正在现场为农户讲解春季小麦科学管理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市中区科学把握小麦生长节点,共组织农技人员到各镇村开展技术指导20余次,通过实地演示、现场解答等方式,现场把脉支招,为小麦春管“开良方”,积极组织鲁供农服、富源、利丰等农业服务主体利用无人机对小麦喷施叶面肥,作业面积5000余亩,助力小麦茁壮生长。

同时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开展修复、清理灌溉沟渠等措施,确保农田灌溉水源充足,截至目前,已实现高标准农田灌溉面积15.52万亩,田间地头处处都是春耕备耕的繁忙景象。

培育一粒种,念好育苗“科技经”

“看这个西瓜苗,西瓜的根系较弱,把它嫁接在了根系较强亲缘关系较近的南瓜苗上。”循声望去,枣庄旺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全正在给农户讲解着。这种嫁接对种出的西瓜口感与味道影响不大,但能大幅提升其存活率。

在枣庄旺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里,一棵棵幼苗经过精心培育,长势喜人,焕发出勃勃生机。

“聘请本地村民作为嫁接员进行人工嫁接,不光提供了就业岗位,种苗的存活率也达到了99%。”王建全一边忙着手头的活,一边介绍。最繁忙时,每天需要聘请160余位嫁接员。

为了提高这些“小秧苗”的出苗率,育苗基地还使用了智能物联系统,通过智能化控温、浇水、调节光照,为种苗培育提供了优质环境,极大满足了农户们的用苗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远处,一台自动化播种机正在高效运转,装盘、上料、播种、覆土……一块块长方形的育苗盘源源不断地在生产线上“诞生”。自动化播种机的使用大大节约了成本,原来播种10万粒种子得五个工人两天才能完成,现在10万粒种子用自动播种机三个小时就可以播完了。

市中区供销社农资企业、为农服务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等13家农资网点全力保障农资市场供应,生产供应化肥2000余吨。充分调动区级供销社农资企业、为农服务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等13家农资网点,扎实做好化肥、农药、种子等储备、调运和供应工作。

筑牢科技小院,念好人才“智慧经”

满棚的樱桃花竞相绽放,洁白如雪。

这是齐村镇前良村枣庄鑫垚农业科技园里种植的第一批樱桃树。

“果树从去年11月份种植以后,长势是非常好的。”科技园里,负责人张广利正在向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李庆亮咨询这一时期的果树管理方法。果树马上要开始要授粉了,张广利又请了枣庄学院专家团队。

作为樱桃种植新手,张广利和枣庄学院的深入合作,得益于枣庄学院科技小院的牵线。2023年,市中区汇聚高校资源,在齐村镇前良村依托鑫垚农业科技园成立了枣庄学院前良科技小院,发挥近20名博士团队进驻片区的时机,积极开展育苗、育种和果树种植技术推广,实现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零距离”。

而学生们从学校走向村庄,切实贴近农业,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扎根大地,紧接地气,极大地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服务的结合,让广阔的田野不但变成了授业课堂和实验室,还打造了青年干事创业的大舞台。

“我们对科技小院的定义是‘第二课堂’,在这里学生能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李庆亮教授认为,通过技术普及能够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让老百姓增收,这才是目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时不等人,春耕备耕忙,有力有序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在春天播种希望、辛勤耕耘,推动全区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丰收的愿景必将在市中大地可期可望。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 孟令洋 市中区融媒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