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篇文章一般是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构成的,各个部分有各自的内容分工。导言一般要介绍研究史,并简要提示本文的创新点在哪里。正文可以再细分成几节,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你的观点。结论是对论据和论点的总结,能够从理论上有所提升最好,有时要提示将来的课题展开。

在安排文章的结构时,一定要注意各个部分的比例要大体上合适。

过去,有的中国学者在撰写论文时,不注意交代学术史,让人不清楚他的观点是自己的,还是别人已经说过的。其实交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是为了铺陈出你自己观点的创新之处,为正文中自己观点的论证做一个铺垫。

但现在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发展极快,而且许多文章存在学术史交代不清的问题。因此,要做一个清晰的学术史并不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提示大家要先做研究文献索引。因为可以通过对研究文献索引的精选,做出分类索引,通过去伪存真,把真正的研究成果继承下来,理清楚一条研究这个问题的线索,抓住有贡献的论著。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在清理学术史了,即首先把没用的文章清理出去,然后把有用的文章保留下来。但学术进步的表现之一是有用的文章确实也不少,全面叙述会占许多导言的篇幅。因此,我有时建议研究生先写一些研究综述,在正式的刊物上发表,这样可以在导言中提示这篇文章,使得导言部分不致过于冗长。

正文是文章的主体,要用浓重的笔墨来书写自己的创造性成果,因此文字一定较多。这样就要求大家要把正文的内容分出层次,有时要用章节来划分,在安排章节和层次时,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要由浅入深,一环套一环地展开论述,各个章节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这里要特别强调逻辑性问题,这是现在一些研究生写文章很不注意的问题。写论文的基本模式是提出一个论点,要举出史料,也就是各种各样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要提示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所以要有问题,而你的论点要有新意。论据方面不能只是孤证,要提出多项证据。但如果是前人论证过的问题,那么人家已经用过的材料你可以提示,但不能再用,除非你有新的解释;论据要在下笔之前做仔细的排列,先举什么,后举什么,这中间要有符合逻辑的次序。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仅要说有多少证据,还要说就目前所见,没有更多的证据了。最后是如果有对你论点不利的反证,要加以解释,不能装作不知道而不提。

其实写文章时准备的东西要大大多于写出来的东西,但你是否都检索到了,考虑过了,与没有检索和考虑过是两回事的。一个人的学术功力是否深厚就表现在这里,就是许多与本文相关的问题,你都思考和论证过了,但并没有写出来,有的时候要在注释里简单地提示一下,表明你思考过了。因为审查你论文的人是会在你提出的论据之外考虑问题的,如果这些外延的问题你都思考过,是可以从文章中看出来的,也经得起别人的检查,是有功力的论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是论证的部分,而这部分要有逻辑性,哪些在前面讲,哪些后面说,环环相扣,不自相矛盾,而且让人读起来感到有说服力。

结论一般要简要,文字要凝练。但也不能重复前面的话,而是真正的总结和提炼。现在许多学生不会写结论,觉得前面都已经说了,没什么好写的了。其实结论非常重要,有的时候,读者在浏览文章时是先看你的结论的,觉得你有新意,才仔细看你的文章,所以结论一定要写好。

如果涉及比较大的问题,最好结合本学科的理论问题,做超出具体问题之外的一些理论思考和讨论。如果能提出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观点,那就是最好的结论了。

至于各种文章的长短,应当视内容而定。过去因为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刊物限制不能超过一万字,但有些文章不能在一万字内解决,特别是考虑到注释规范的话,篇幅一定会比以前的文章要长,所以不能削足适履。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坚决反对故意写长文。能用札记解决的,不写成论文,能用一万字解决的,不写一万五。这样省时省力,也省资源。现在因为电子文本使用起来极其方便,所以很多人写文章引很多的史料,其实有许多史料是相似的,这样的史料引一条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不必多引。

过去,我们的老师总是让我们找一些范文来学习或者模拟,我也推荐给大家两篇(部)逻辑性强,而且篇章合理、文字凝练的范文,就是田余庆先生的《北府兵始末》和《东晋门阀政治》,前者可以做硕士论文安排篇章结构的参考,后者可以做博士论文模拟追求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