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上一次看音乐剧,竟然快二十年了,还是明星荟萃的《电影之歌》。前两天看了一部百老汇的音乐剧《近乎正常》,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乐队现场伴奏的音乐剧——我一直以为演员是真唱,但放的是伴奏带。我们本土的音乐剧比较像是歌曲串烧,故事还是靠话剧式的台词串联。而百老汇的音乐剧讲话非常少,基本都是唱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点奇妙的感觉,如果现实中用歌声讲故事当然比不上说话信息量大,但这台音乐剧什么都没耽误,讲了一个不算简单的故事。

这个十五年前的西方社会性题材竟然意外地吻合当下中国。开场展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中产家庭和近乎完美的中年女性日常。她,不用上班,一对儿女健康漂亮,已经上高中可以不用操心,妈妈闲得在家换瓷砖玩。她,四十开外身段窈窕,小腿比少女还纤细;丈夫不胖不秃很粘她,早上出门前还要来场夫妻生活——这点真的太罕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只需要几句对话你就能感觉到这个女人的奇特,她有种亢奋似的坦白。她告诉孩子们:早上你爸爸缠着我,不过没关系,他只需十分钟就完事了。然后她打翻了面包,并不拾起来,而是直接在地上做早餐。

下一幕就是她去了常去的医院,已经吃了十六年药,得了十六年的双相情感障碍。我去查了一下这个病,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王炸。患者躁狂症发作时会不知疲倦地说话,做各种出格的事情,比如能画出远超平时能力的画作,或是给主播打赏掉所有积蓄;而抑郁症发作时自杀概率又是其他抑郁症的数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剧对女主角很温柔了,她躁狂时只是对医生求抱抱,抑郁时嫌弃丈夫的亲近,漠视女儿。她最严重的表现是幻觉,她早就没有儿子了,儿子在十六年前还是个婴儿时已经死去了,但她最喜欢交流的人却是这个不存在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看的时候会想:外国人也重男轻女吗?只活到八个月大的婴儿就足以令她痛到失神,而忽视眼前明媚鲜活的女儿吗?

再往下看,好象这个家并不像东亚社会那样,流淌着爱男的血液。它的精神内核是西方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只关注自我感受,不存在谁为谁吃苦受委屈。

女主角戴安娜对儿子的思念实际是对自由和理想化生活的向往。看到女儿谈恋爱,她想到的不是“这小子可靠不”?而是自己大学没毕业就怀孕仓促结婚了,成为建筑师的事业道路半途断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幻觉中她与儿子共舞,儿子简直像个情人,拼命盎惑她一起出走,去外面看看。她独处时唱的歌也是“我想念群山”,这里的群山和幻境中的儿子一样,代表着刺激、变化和辽阔的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丈夫放在我们都市剧里属于好男人范畴了,他把大学时对女主角的承诺当成人生目标,要一生一世照顾她。与病人长期生活过的人会懂得,这个承诺要兑现有多难。

但他只是爱妻吗?也不是,他更在意的要维护完美家庭和自己是个完人的形象,他会告诉女同事自己老婆有病。反复接受电击是多么痛苦的事,他还是力劝妻子做这种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妻子被电击到失忆后,他刻意抹去儿子存在过的证据,P了假的全家福,编造了谎话。很难评,为她好吗?似乎是的,却让人不由怜惜那些病人,无论身体还是心理有病,都没办法做自己的主,任人打扮,任人鱼肉。

反而是对母亲常年不满的女儿心疼她,理解她,反对父亲操控母亲的记忆。但她的反抗更多像青春期宣泄,磕母亲的抗抑郁药,在她被电击时去夜店跳舞,仿佛自己痛快了母亲也就没有了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死去的儿子也一样,把自己放在所有人前面,高唱着“我永远存在”,侵袭着母亲的大脑,当她暂时摆脱后,又去干扰爸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方叙事里,更多的是个体为家庭的付出,东亚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还不是为了你。他们可以为了孩子不离婚,为了孩子不工作。但在这个家里,似乎没有人想为他人牺牲。我爱你,但我更爱自己。

这点比我们坦荡,东亚父母和子女都是披着爱他人的皮实现爱自己的目标,而百老汇剧目没有这层虚伪。女主角不是贤妻圣母,电击治不好她,离家出走至少能让她获得一定的平静,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娜拉出走吗?

有意思的是,女主安宁了,丈夫又抑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音乐剧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没有给明确答案,没有说女主角的病是否好了,她就像一缕烟似的消失了。她那不离不弃的丈夫连她的近况都得不到,可是女儿知道。

让我想起另一部描写美国中产家庭的电影,李安的《冰风暴》。空虚的中年人们通过换妻寻求刺激,最终几组家庭内在已经垮掉,却还要维持表面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风暴》剧照

《冰风暴》中的几组家庭外表也是近乎完美,和《近乎正常》一样,但这种“完美家庭”的内核是易碎和冰冷的。心灵最纯净的那个男孩必须死掉,因为他是母亲与别人私生的,不属于这个群体。

东方的中产家庭是一目了然的惶恐,担心变穷,担心子女没出息,担心没人给养老,解决办法是鸡娃,把情绪包袱甩给他人。说实话,目的性强的人确实能量更足,更能折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在西方小镇的主人公相对安全感要足一些,但生活没有目标,他们在安全包裹下的空虚和紧张是形而上的,没有那么外化和容易展现。但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也终归有一天会思索不那么具体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近乎正常》里同样过得很不错的女主角,没有背负榨干她的原生家庭,没有从父权跳入夫权,仅仅因为家族遗传和幼子夭折,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太脆弱了?太缺乏地母般的坚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放在五年前,中国观众都会认为她无病呻吟,但今天会有更多的人共情她。女人为什么不可以不坚强,不可以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可以追求刺激呢?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女儿最后谈起母亲的口气其实带着一点点佩服的。

妻子用放弃物质生活换来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希望,而丈夫失去了展示完美这个目标,这种身份和灵魂的互换换来了另一种近乎正常。过去我们的文化太强调母亲的社会性而不是她作为人的动物性,比如她要爱孩子超过自己,否则就不是个好妈妈。现在则开始正视这一点,这个作品的创意产生于1998年,2009年首演,在想法上领先了我们15年。起初是想聚焦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次次讨论中完善成了一个家庭的隐疾,人人都有病,人人都吃药,但不吃也行,女主就把她的药偷偷扔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剧获得过美国戏剧界最高等级的托尼奖和普利策戏剧奖,没看之前我以为是外国演员全英文演出,到现场才发现居然是中国演员唱中文歌。演员我不认识,但他们比很多成名歌手的现场要稳定,那么多连贯的高腔,比课文还长的台词,连气息紊乱都很少有。尤其是女主角,嗓音和她的身材一样,有着纤弱的性感,高音和转音又很炫。原来中国是有优秀的音乐剧演员的,那么长的唱段,他们基本没有出过错,看得出磨合得很流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也是看了同好交流的群聊记录才了解到,《近乎正常》是由七幕人生出品的,这个成立于2012年专门做音乐剧的品牌经过多年耕耘,早已成为国内音乐剧迷们心中的的金字招牌。成立以来,七幕人生先后推出中文版音乐剧《音乐之声》《Q大道》《我,堂吉诃德》和西区原版《玛蒂尔达》,尤其擅长将国外经过市场检验和时间沉淀的优秀音乐剧作高质量的本土化处理,翻译信达雅,以更贴近中国观众的情感,引发广泛共鸣。

现在这部看完令人无限遐思的音乐剧《近乎正常》已经开启了全国巡演,目前刚刚来到北京,接下来还要去上海。这两座城市的剧迷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这场视听盛宴,我们的读者现在还有

九折

专属购票优惠(480元及以上票价专享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享读者

专属

九折

(480元及以上)

购票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