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中国正在归来的路上。还处于手工作业为主的中国汽车,迫切的想跃升到批量化生产的阶段。原有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新的道路还不清晰。访德代表团一个意外而勇敢的决定,成为改变中国汽车命运的肯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4月,又一个中国代表团抵达德国(注:时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西德;下同),他们计划参观斯图加特的一家汽车工厂,并与这家德国汽车厂家商讨卡车方面的合作。之后,这个代表团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杨铿的带领下,顺带拜访了大众汽车总部沃尔夫斯堡。在这里,他们再次阐明了要生产卡车的意愿,希望看看大众的商用车。这个全体身着蓝色服装代表团的到访,成了日后故事的序曲。

1978年6月,就在中国制造商行业的代表团频繁现身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的同时,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外贸部为加快工业领域的改造,酝酿从国外引进一些装配线,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用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技术并扩大出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得到越来越多的认知。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饶斌得知了这一消息。这位一汽、二汽(现东风汽车公司)的老厂长认为,轿车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没有真正有竞争力的轿车工业,不算有完整的汽车工业。发展轿车工业的机会,又一次出现了。

他在给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外贸部的信中,建议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利用它来改造上海轿车厂。饶斌的建议被采纳后,写进了《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报告》中,并上报给了国务院。

这时,处于待哺状态的上海轿车厂,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乘用车工厂之一。中国轿车的这颗火种,在生产出凤凰牌汽车后,便一直停留在1950年代的制造与技术水准上,年产量迟迟没有超过3000辆,亟需新技术和资金注入。大约一个月后,国务院批准了三部委的联合报告。作为落实措施,一份《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拟就呈报后,也顺利获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获准可以与外商接触后,第一机械工业部外事局向通用、福特、雷诺、雪铁龙、奔驰、大众、丰田、日产等跨国汽车厂家发出邀请。已经火拼已久的美国、德国、日本整车制造商,正在寻找新新大陆。嗅到中国正在转变味道的跨国汽车厂家,陆续的到访中国。其中,丰田汽车保持着一贯的谨慎,在没有看清这个市场之前,它只愿把汽车卖到这里,不会提供技术层面的合作。

1978年11月9日下午4时,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声中,轿车项目是否可以搞中外合资经营的请示,得到了邓小平的正面回答:“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这成为中国汽车与跨国汽车制造商谈判的重要方向。邓小平的批示,在从北京传达到上海的同时,也迅速传到了欧洲。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率领的中国机械工业部代表团,正在访问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6国的大型机电企业。上海机电一局局长蒋涛是代表团成员中唯一的地方成员,在与国内通话时得知了轿车项目也可以合资经营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11月20日,这个规模最大的代表团抵达德国。在去访斯图加特的路上,代表团的成员们看到马路上悬挂VW标志的车辆更多,问询后得知,这个品牌是大众汽车。他们决定去一探究竟。在访问沃尔夫斯堡前的预备会议上,蒋涛向周子健提议:“现在邓小平同志已经同意轿车项目可以搞合营,代表团在参观后和大众汽车公司高层座谈时,是否可以提出欢迎大众汽车参与上海轿车合营项目的合作,看他们又没有兴趣”。

集体身穿蓝色中山装的代表团坐火车到了沃尔夫斯堡。下车后,从火车站步行到了大众汽车的总部。周子健通过翻译向门卫说:“我是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部长,想与你们公司的领导谈谈。”惊讶的门卫辗转接通了大众汽车负责销售业务常务董事施密特(Dr. Werner P. Schmidt)的电话。在难以言表的诧异与好奇中,代表团很出现在了施密特的办公室里。

参观完后,进行座谈时,周子健说出了蒋涛的建议:上海轿车要搞合营,欢迎大众汽车参与合作。在翻译还没来得及完整表达不速之客的意愿时,已经听出话音的施密特当即表示会举双手赞成。计划进入亚洲市场的大众汽车,正在和韩国商谈合作生产轿车。如果中国准备建设轿车工厂,大众愿意放弃那个项目,转而与上海轿车进行合作,大众汽车会提供资金与技术以及最新的车型。施密特的表态,超出了代表团们的预料。

即将打开国门的中国与欧美世界的不同,在汽车上得到了表达,跨国汽车制造商想要合作的,和中国汽车继续得到的,还处于不同的时空中。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的轿车已经进入家庭的时候,中国尚在探索重型车的道路。在跨国汽车制造商访问团陆续回国的脚步声中,施密特的话成为为数不多响亮的声音。会后,代表团倾向于把大众汽车可以作为重点的合作伙伴考虑。代表团的秘书长江泽民特意交代对蒋涛:“千万不要放过这一机遇,回国后抓紧向中央各部委和市委市府领导汇报请他们支持。”

未来还没有来。上海轿车决意在中国乘用车的沼泽里拓荒。德国媒体在一篇报道中说,正是这种敢于尝试的勇气,改变了大众与跨国汽车制造商的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也改变了上海轿车与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命运。日后,敢为天下先的决断,成为上汽(上海)大众独有的精神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