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休了吗?是否为晚年的生活做好了充分准备?有些老年人虽然退了休,但生活却远非安逸自在。相反,他们陷入了一些棘手的困境,给自己和家人都带来了不少麻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到底哪些老年人的做法最不智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操心子女事太多
很多老人退了休,突然就觉得闲暇了。整个上半生他们都操劳忙碌,现在终于可以歇口气了。可是一旦真正闲下来,有些人反而莫名的焦虑起来,像是无米之炊做不了主人家。
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子女身上,孩子家里的大小事务一个不落地都被盯上了。
今天是不是学习情况有什么问题?明天要不要换什么东西?后天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了?老人家的心思全都牵挂在孩子身上,反正就是刨根问底。
子女们年纪也不小了,自己的生活计划也有了。外人插手自然会让他们觉得麻烦。就算是父母,也不能不由分说插手儿女的生活。
"爸妈,我们自己有分寸的。"面对老人的百问炮,子女们往往也只能如此回答了。
二、亲朋好友走太近
有些老人退休后,原本的那圈朋友都淡了。他们开始感到孤独寂寞,于是重新找亲朋好友拉近关系。反正都退休了,大伙儿也都有空,凑在一块聊聊天说说话,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是亲朋之交归根结底是需要一些基础的,光凭着熟人的身份就能走太近,那未免有些勉强了。
何况很多老人家里的经济条件也相差很大,一个家正赤贫旧物件,另一个家子女挺有出息赚钱多。
如果处理不好,彼此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和矛盾。为了表面上的和谐,勉强走近了,谁也别想过太舒心的生活。
三、过于节俭糟蹋生活
有一部分老人的根子就扎得太深了,一辈子受那些苦日子的影响,养成极端节俭的习惯。退了休反而更加如此,别说什么大手大脚花钱,就连几毛几分的小开销,他们都舍不得。
餐馆里的剩菜剩饭带回家,买新鲜肉菜了也吃好几天,桌椅板凳用旧的永远不舍得换。就连冷气也别想开,宁愿中暑都要受着夏日的酷热。
可能有人认为这些老人就是这样过惯了,勤俭节约是中国传统美德。
但是我们要问一问,这种极端的节俭行为,真的合适老年人吗?身体孱弱的他们,恰恰需要多方面的营养补给,还需要舒适的生活环境呢。
过度节俭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影响了生活质量,也有损健康。有些老年人就是这样一点点把自己憋坏了身体,到头来子女们也得分担后果。
四、身体健康不费心
中国有句古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年人无疑是应该把这句话牢记于心的。
然而并非所有老人都这样想,有些人退休后反而开始放纵自己,过度熬夜、偷偷抽烟喝酒,根本就没把身体健康当回事。
如此一来,仅仅是小小的小毛病,也会很快演变成大病。本来还能自理的,现在就不得不由子女们照顾起居了。
我们都知道,老年人身体就是那个样子,抵抗力差,机体机能也在逐渐减退。如果因为自己的一时自私而透支身体,那真的是太不智了。
子女们上有工作,下有孩子,哪有多余精力再来照顾父母呢?
五、养儿防老误解太深
"教儿多余教妻"、"养儿防老"之类的传统观念,给多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阴影啊!为了孝敬父母,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倾尽所有。
老年人自己也确实认为,儿孙们就应该孝顺他们,把所有的财物都给老人使用。
其实这只是一种狭隘的传统思想而已,子女们如今已经独立生活了,自身的开销和投资很多,哪里来那么多钱无条件孝顺父母呢?如果将所有养老钱都用光了,万一生了大病怎么办?
再有钱的儿女,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接济下去。到头来落得一个人在家中老无所依的下场,还不如老人自己为晚年生活留些私房钱呢。
满怀着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老年人理应是家中受人敬重的一员。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很多退休老人因为种种原因,自己给自己找来了不少麻烦。
与其纠结于传统观念,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是不是存在上述的一些毛病?
试着放下成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相信晚年的日子一定会更加幸福美满。子女的关爱加上自己的自立自强,才是组建和谐家庭的最佳方式。
老有所终、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我们的共同期盼。只要老人们及时反思调整,就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