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思想固执迂腐,一直在纠结谁来开第一枪,就算日军把北平攻占了,还是在纠结谁开的第一枪。”这是中国空军大校戴旭曾做出的点评,这是为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中国人之所以如此纠结到底是谁先开的第一枪,其实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某些中国人“不自信”,想在国际上塑造弱者形象。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确特别落后,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很难解决日本侵华战争问题,于是就希望通过日本发动非正义战争的事实,来博取国际社会支持与同情。

在影片《八佰》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蒋介石希望用四方仓库战役,让西方社会看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悲惨场景,以此获取西方人同情,从而支持中国军民抗战。

当蒋介石目的达到,成功吸引西方国家关注时,他立刻下令放弃坚守仓库,即使战士们英勇抗战,也只得负气离开,最终这次战役在西方国家的介入下“和解”。

其实,塑造“弱者”形象博取同情这件事,成功的概率基本为零,国与国的关系向来是利益关系,在国际社会上示弱,无非是给外界两个信号:一是人人都可以欺负的弱国;二是与弱国交往无利可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国联军侵华时,当时中国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那些列强同情中国了么?有人挡住八国联军侵华了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是战胜国,可那些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还是将山东割让给了日本。

这些鲜活的例子更是佐证了上述论断:以“弱者”形象获取同情,并不能给国家带来实际利益,相反这样做让国家看起来更“好欺负”,等真正的侵略到来时,根本不敢反抗。

诚然从战争角度看,日本侵华战争一定是非正义行为,如果当时是我们主动开的第一枪,就会给日本侵华一定“合理”理由。这也是为何日本要寻一个“进城找士兵”的理由,无非是想找个“合理解释”。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一个天大的阴谋,我们自然不承认日本这个“合理解释”,这才将矛盾转移到了到底谁开“第一枪”的问题上,但还有一个层面问题,那就只看到局部,而忽略了整体。

换而言之,当时日本全面侵华的条件已经成熟,日军只是在准备什么时候侵华,如何侵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九一八”事变,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后,他们就将中国东北地区作为发动非正义战争的“大基地、大本营”,并制定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方案。

这在1936年,日本制定的“国策基准”中就有相应表述,并且日本还组织过多次演习,每次都以“全面侵华”为目标。

由此再看,某些人还在纠结谁开第一枪问题,就掉入了思维陷阱中。如今的日本右翼分子也非常想看到中国人在纠结这个问题。

再说,历史事件是偶然发生的,不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改变大趋势。而且早在全面侵华战争前,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已预料到日本军国主义的目标就是全中国。

当时我们的实力确实不行,即使预料到结果,也无法阻止这一历史事件发生。而且当时国内也有诸多矛盾,在平衡各方势力后,才一致对外抗日。

种种事实告诉我们,纠结谁开第一枪实属不应该。我们更应考虑的是中国失掉作战先机,使战争陷入被动,众多将士白白牺牲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战争,抗美援朝,对印、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国家都没有开第一枪,反而面对相关国家挑衅,我们给予了很大的诚意,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冲突。

也正是这种方式,让这些国家觉得中国软弱可欺,从而变本加厉破坏中国利益。

显然他们的算盘打错了,我们的新中国不是曾经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强硬派。最终,我们取得了这三场局部战争的胜利。

此前,旧中国积贫积弱,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欺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际形象是温文尔雅的,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而这些国家显然混淆了这个概念。

而这几次战争,从国家层面上也已不再纠结谁开第一枪的问题了,我们已经不再贫弱,而是先礼后兵,避免大规模战争发生。

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在国际上也越来越有话语权,我们的思维应该转变,要看到整个国际国内大形势,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依旧“蠢蠢欲动”,我们也应保持清醒头脑,不要掉入西方国家的思维陷阱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