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期间,她频繁提出了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担忧。观察耶伦在访华前后的声明,可以看出美国是在针对中国在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耶伦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忧虑,彭博社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耶伦通过阻碍中国的清洁技术发展,来推广反气候变化的议程,并把这一行为伪装成“对绿色产业的支持”。

文章直接指出,耶伦这种行为背离了超过两个世纪的经济学基本原则——比较优势。举例来说,如果另一个国家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那么不应该通过提高关税来限制进口,而应该引进这些商品,以提高本国产业的效率。

报道指出,中国清洁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市场需求强烈推动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不公平的政府支持”。耶伦忽略了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概念,批评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与华盛顿对清洁技术的推崇形成了鲜明对比。华盛顿在讨论气候变化和清洁技术的重要性时,耶伦却在批评中国在清洁技术领域“产能过剩”。

报道进一步提到,中国出口产品中,清洁技术产品仅占一小部分。例如,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板等清洁技术产品,在中国全部出口产品中的份额相对较小,去年大约只占5.7%。

去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额,甚至低于行李箱、背包、非椅式家具和灯具等产品。清洁技术产品的出口量,更不能与中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手机和电脑相比。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在当前这一代人中处于较低水平。去年的中美贸易逆差达到了2790亿美元,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与美国经济规模相比,这一逆差比例是自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最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考虑到全球对清洁技术转型的迫切需求,“产能过剩”的论调明显是不成立的。大型制造工厂从规划到全面运营,通常需要3—4年,加上许多计划最终可能“流产”,从而难以断言全球范围内存在供应过剩的情况。即便在电动汽车和太阳能这两个领域,存在所谓的“过剩”现象,但技术的快速进步,预示着未来许多生产线可能会被淘汰。至于锂电池,全球产能仍未达到预定目标。

除了彭博社的报道外,《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称,耶伦曾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担任高级经济学家,她曾展现出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经济关系的渴望,并见证了中国经济在市场改革后的快速增长。现在耶伦在担任美国财长后,她的“乐观态度已经转变为了警惕”。

与此同时,一名法国企业家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文章,反驳了西方关于中国“产能过剩”的说法。他通过分析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三个关键指标,得出结论: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没有显示出问题。文章直指西方对中国“产能过剩”背后的真正动机是,中国的持续发展可能会超越其他国家,从而影响到西方的利益。

针对耶伦提出的中国“产能过剩”等议题,中国方面作出了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判断产能是否过剩,需要基于全球市场的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进行评估。如果将产能和其他经贸问题政治化,不仅违反经济学原理,还会对本国产业发展有害,更会破坏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毛宁强调,所有国家都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妥善处理经贸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和分歧,以共同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