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展现了中华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热爱书画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艺星正闪耀”,愿此次书画展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沟通中外,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亮世界。

本期推荐:吴海龙

匠心夺天工 赤心守本真 技绝寰宇

——记国潮艺术家吴海龙

吴海龙,1965年12月出生于江苏宜兴,汉族。他是吴氏陶艺第五代传人,他创立的紫砂陶艺品牌“吴氏金鼎壶”汇聚了百年匠心,千年文化,以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家注册商标,走出国门,享誉全球。

宜兴紫砂壶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之美誉,究其原因,在于其与茶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呈现出在材质、工艺、使用功能及文化上无可比拟的优势。“吴氏金鼎壶”就是紫砂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光货、方货和花货制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吴海龙家中珍藏了数吨黄龙山紫泥,有底槽清、天青泥、老紫泥、紫茄泥等。吴海龙传承吴氏先人的工匠精神,重视制壶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首先就是选取优质的紫砂泥料。在此基础上,他勤于观察,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将吴氏家传的审美理念恰到好处的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细细欣赏他的每一件作品,从壶身、壶钮、壶嘴至把手,都是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艺术整体。

吴海龙坚守先辈古朴严谨的传统工艺,继承高雅简练的独特技法,注重表达力度和生命气息。他依据日趋盛行的“茶道”,采用多样化的制壶手法,设计制作出与新的饮茶方式相匹配的茗壶杰作。他或雕或缕,或捏或塑,将一段段紫泥演绎为一件件精美的保健艺术品,既有养生实用功能,又有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他制作的养生光器外形精致,轮廓分明,简洁高雅。他出品的养生花器造型逼真,纹理清晰,疏密有致。他仿效苏东坡制作的提梁养生壶,造型高古,壶体与提梁虚实对比,直线干净利落,曲线流畅奔放,静如高僧静坐,吉祥安逸;曲似美女浣纱,流水有声。

为进一步促进紫砂文化和养生事业的发展,吴海龙先后创办了“吴氏陶艺”、“吴海龙紫砂艺术馆”和 “吴氏金鼎” 品牌商标。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由此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爱好者的目光。许多人纷至沓来,在传统的饮茶习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吴海龙始终不忘家风家训,“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事只怀一颗心”,将他的壶艺和茶道深度融合,把紫砂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境地。

吴氏金鼎:百年传承,一代陶艺巨匠吴海龙

吴氏金鼎,熠熠生辉,名扬四海;吴海龙大师,才华横溢,艺压群英。他承袭百年陶艺传统,薪火相传,宗师风采,独步江湖,如璀璨星辰照亮紫砂陶艺的浩瀚天穹。

吴大师制壶之艺,匠心独运,巧夺天工。每一道工序,皆追求极致之美;每一把壶,都是诗与远方的凝结。他精选纯净泥质,经反复揉捏、打磨,塑造出壶胚的雏形。火候把控得当,方能成就佳作。尤其是他的绞泥壶,祖传秘方,色彩搭配恰到好处,烧制过程复杂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吴海龙之壶,不仅外形美观,更寓意深远。壶身所刻诗词铭文,豪放婉约,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壶内所绘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宛如画中仙境。每一把壶,都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一种境。它们诉说着吴大师的匠心独运,诠释着紫砂陶艺的深邃内涵。

吴大师之艺,不仅在于制壶,更在于悟道。他深知紫砂之道,乃天人合一之道,乃心灵手巧之道。他用心感悟自然,用情诠释艺术,用智慧创造奇迹。他常说:“壶中有天地,心中有乾坤。”这种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形态本身的深刻内涵。

吴海龙的人生,波澜壮阔,传奇非凡。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陶艺,薰艺家风,承前启后。他勤奋好学,不断创新,将吴氏紫砂绝艺发扬光大。他的作品多次荣获海内外国际性及国家级金奖,被各大博物馆珍藏。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紫砂陶艺界的一面旗帜,引领着后人不断前行。

吴海龙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更体现在他的精神风貌上。他为人谦逊低调,淡泊名利,一心致力于紫砂陶艺的传承与创新。“艺术无止境,追求永不停。”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

吴氏金鼎壶,不仅是吴海龙的杰作,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吴氏陶艺的百年传承,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每一把壶,都是一个故事,一个传奇,一个永恒的记忆。如今,吴海龙大师虽已步入晚年,但他的艺术之路却永不停歇。他依然坚持每天制壶,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吴氏金鼎壶,名扬四海;吴海龙艺,冠绝天下。让我们共同期待吴大师未来的更多佳作,共同见证紫砂陶艺的辉煌未来!“吴门陶艺传千古,金鼎名壶耀九州。海龙大师手独运,紫砂神韵永流芳。”吴海龙的传奇人生,将永远镌刻在紫砂陶艺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文/温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