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淑玉 实习生 张雪 通讯员 李成修 崔方荣 姜宗延

在医院,有人觉得生死之间,就隔着一个重症医学科(ICU)。和急诊的忙碌相比,重症医学科却显得有些安静。但这里其实是更为紧张的战场。因为它有生与死的激烈交锋。在烟台毓璜顶医院重症医学科莱山院区,一群怀着对生命无限敬畏的医护人员,他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全力守护着这道生命之门,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换来更多危重症患者的新生。

“我们对每位患者都会竭尽全力去挽救。”尽管很累也时常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但烟台毓璜顶医院莱山院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田行瀚语气坚定。“先救命,再治病”,在他看来,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既要做生命“守门员”,也要成为重症病人的“守护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行瀚

勇挑重担,义无反顾驰援西藏

在做好院内本职工作的同时,田行瀚还千里驰援西藏,奔赴日喀则,在高原反应和疫情的双重困难下,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与护理、感控及管理人员共同进驻方舱,开展实地摸底考察,制定改进计划。

作为舱内一病区主任,面对数以千计的患者,田行瀚没有逡巡畏缩,带领队员连夜完善组织架构、调整病区分布、完善紧急医疗救护体系、组建志愿者队伍,切实保障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他的带领下,几位具有丰富ACLS(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经验的急诊、重症、呼吸、心内等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紧急医疗救护小队,24小时轮值听班,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增加了一道坚实的保障。

入藏前,田行瀚自费购置了全队医护人员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驻藏期间,他又主动肩负起照顾队友的责任,为其他队友诊治高原反应100余次。在抢救危重患者的同时,他也心系同事,时刻警惕院内感染,并以身作则组织开展个人防护演练,敦促队友注意手卫生,避免职业暴露。

援藏结束时,田行瀚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及省卫生健康委的高度认可,被中共日喀则市委员会、日喀则市政府授予“日喀则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行瀚(右二)团队在讨论患者治疗方案

不断精进,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采访中记者得知,田行瀚曾翻译过一本名为《每一次深重的呼吸》的书,作者为知名的国际医学专家韦斯利·埃利。此书展示了25年来ICU护理的改革历程,以时间线形式记录了12例重症病例的科学突破、挑战以及创新性疗法。

“看完这本书就会知道在ICU工作,我们不仅要积极救治病患,更需深度思考医学伦理与人情冷暖。”田行瀚说,翻译医学著作的过程中,让他收获良多,同时也希望这本书能给同行们带来帮助。

“我们重症病房跟其他病房不同,需要长时间面对危重症患者,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为此,田行瀚对科室人员采取了“闭环管理”,通过同质化及重症资质培训、考核、总结、再培训的模式,将科室所有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行瀚(左一)团队在分析患者病情

目前,毓璜顶医院莱山院区重症医学科配置床位27张,医护人员78人,13名医生全部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博士3人。“面对特殊病人,我们引入床旁重症超声技术进行评估,并为其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说起自己带领的团队,他言语中充满自豪之情,“科室除了两位主任超过40岁外,其他人都在40岁以下,所以我们是一支年轻、有朝气、有活力的队伍,我们如今的救治能力和同质化水平已经部分超越了相同级别的科室。”

“重症医学科既是危重患者生命最后的希望,也是患者家属最坚强的后盾。即使情况严峻、任务紧迫,科室全体医护人员也会忠于职守,敢于担当,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将死神拦在了外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田行瀚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