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许世友踏入北京,登上了天安门,更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二人长谈甚欢。这一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各种猜测。有人甚至传言说,中央拟任命许世友为总参谋长。

这并非毫无根据。在罗瑞卿辞职后,尚未正式任命新的总参谋长,杨成武只是暂时代理该职务。许世友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也是享有盛誉的开国上将,他若出任总参谋长,理应情理之中。

然而,许世友本人却对这一传言不以为然,他表示,宁愿跳长江也不愿担任总参谋长。许世友深知自己,他是个豪迈的武将,文化素养有限,适合镇守边疆,根本不可能掌控总参谋部。

因此,许世友推荐了两位年轻有为的人选,称他们才华横溢,完全胜任。那么,许世友推荐的这两位人选究竟是谁呢?他们是否真的适合担任总参谋长?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一场隐秘的权力博弈正在中央军委内部悄然上演。罗瑞卿,一个被视为优秀将领的军事家,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陷入了无法预料的政治漩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诚被撤职后,罗瑞卿接任总参谋长,成为建国后的第四任总参谋长。他以文武双全、谋略高超著称,赢得了毛主席等领导人的赞赏。然而,在党内外各种力量的作用下,罗瑞卿最终被打倒,失去了总参谋长的职位。

罗瑞卿的下台引起了中央高层的警惕,总参谋长一职一直空缺。尽管杨成武被任命为临时代理,但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仍未正式任命。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猜测谁将成为下一任总参谋长。

许世友被视为军中的传奇英雄,一个刚正不阿的悍将。他的名字响彻军营,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对于许世友来说,他更愿意被定义为一个武将,一个能够冲锋陷阵、立下战功的勇士,而不是一个需要谋略和智慧的文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

当毛主席邀请他登上天安门城楼,与他密谈时,他心中明白,这或许是一次决定性的机会,一次改变命运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休息室里,毛主席和许世友谈论着国家大事,谈论着未来的军事规划。毛主席透露了对他的看重,暗示着未来的重要职位可能就在眼前。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成为下一任总参谋长时,许世友的回答却出人意料:“要是让我当总长,我宁愿去跳长江。”

这句话犹如一颗震撼弹,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无法理解,一个如此杰出的军事领袖为何不愿接受如此重要的职位。

对于许世友来说,他更愿意留在战场上,留在那片让他成为传奇的土地上。他相信自己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官的角色上,更体现在能够为国家战斗、立下战功的勇士身上。

甚至,外界的猜测和传言,只是因为许世友与毛主席的会谈时间过于特殊,而产生的一时猜测。实际上,许世友对自己的认知和立场早已坚定,他更愿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是被迫担任自己不适合的职责。

而许世友推荐了两位备受期待的年轻将领,他们都在红四方面军留下了光辉战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定均,出生于安徽金寨,是红四方面军中备受瞩目的将领之一,他和许世友一样,都是以勇猛果敢著称的。虽然皮定均年纪不大,只有53岁,但却已经在军旅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担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期间,经历了多次重要战役的洗礼,锻造出了过硬的军事素质。

皮定均在中原突围战役中表现英勇,被誉为战斗英雄,备受毛主席器重。毛主席对他的才华与勇气赞不绝口,将其视为心腹爱将之一。1955年,毛主席亲自将他晋升为开国中将,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所代表的红四方面军的英勇战斗精神的褒扬。皮定均的事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英雄气概的典范。

另一位是秦基伟,来自湖北红安,同样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自1957年起,秦基伟就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至1967年,他也正值53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许世友认为,秦基伟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然而,皮定均和秦基伟都没有担任总参谋长这一职务。那么,这是为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时代,将领们大都生于乱世,少年便投身革命,拿起刀枪,跟随红军奔赴战场。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大多数人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了。而总参谋长这个职位,需要处理大量的文件和文书工作,对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这在他们身上显然是一个短板。

接着说,许世友、皮定均和秦基伟都是骁勇善战的将领,擅长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但并非精通文书处理和制定战略的高级军事管理者。就像那句诗所说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们的使命是在战场上英勇作战,而不是坐镇总参谋部。

总参谋长一职的选拔受到了他们的出身和历史传统的制约。长久以来,这个职位几乎总是由中央红军的将领担任,比如徐向前元帅。虽然红四方面军也有出色的将领,但总参谋长的位置很少被赋予给他们。

因此,尽管许世友提名了皮定均和秦基伟,但他们似乎都不太可能成为总参谋长。这一职位往往是由历史传统所决定的,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轻易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