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佳潼
眼下,正值双孢菇大量成熟集中上市的季节,在蒋峪镇吕庄村的顺宝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双孢菇喜获丰收。这几天,工作人员正在加紧采摘、分拣、打包、发货,基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双孢菇肉质肥嫩,含有多种糖类及各种氨基酸类物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植物肉’之称,在市场上比较受消费者的青睐。”顺宝食用菌种植基地总经理刘召东对记者说。“栽培模式就是每年两季。这一季是去年的十一月份上料播种,然后经过保温通风,菌丝发好了以后覆土。采购期是两个半月到三个月,采菇的工人要有一定的熟练度,最起码能够采到7成熟的蘑菇才是最标准的,如果采到8成熟的话有点软了。商品性能就不好了,太小了产量就低了。”说起蘑菇种植,刘召东可谓头头是道。
刘召东从1998年就走上了食用菌种植、研究的道路。他先后种植了平菇、金针菇等品种,多年来不断总结经验,潜心钻研,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双孢菇种植技术,逐步将基地发展壮大。用刘召东自己的话说,如今的成功,除了自己勤奋钻研外还要靠机遇。
“当时,我总共投入了不到二百块钱,就种了1000斤平菇。就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我点着炉子给它们加温,一直等到腊月二十五六,那些小蘑菇才探出了头。我用小筐把蘑菇装起来,推着推车去赶集卖。那时候,集市上还没有卖蘑菇的,真是物以稀为贵。记得那个年代,猪肉的价格还不到一块钱一斤,而我以两块五一斤的价格,将那一车新鲜的平菇全部售出。那天,我手里拿着那四百多元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那些挺阔阔的票子就这样被我小心翼翼地揣进了裤兜里。”刘召东回忆起那段创业初期的日子,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捞得了第一桶金,刘召东的食用菌种植之路更加坚定。同时,也激发了他继续探索、不断创新的热情。他开始研究菌种,并且试种不同的品种。“有这个机遇,我到外地去学习,再加上喜欢钻研。种植的品种从单一的平菇,发展到灵芝、金针菇、猴头菇、木耳等。食用菌种植产业,我越干越有劲。2010年我成立了公司,建设了顺宝食用菌种植基地。”刘召东介绍。目前,他所在的基地已形成集食用菌栽培、育种、培养料、发酵、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双孢菇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食用菌,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需求空间,而且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意识的提高,其市场前景广阔。双孢菇种植以牛粪、玉米芯、草炭土等为主要原料,混合发酵后拌入双孢菇麦粒菌种,铺在温室大棚的种植架上,在温湿度合适的条件下发菌、覆土即可长出双孢菇。这一种植模式不仅科学高效,而且经济效益也很可观。种植出来的蘑菇是绿色有机食品,下脚料回归农田,是标准的有机肥。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作风,刘召东看准了种植双孢菇的美好“钱”景。“我现在主要产双孢菇,销往北京。双孢菇自动控温菇房6000平方左右,一年按照种两季算,年产值接近200万元。”刘召东介绍说。
种植蘑菇不仅给刘召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有效解决了吕庄村附近村民就业问题,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蘑菇产量达到高峰的时候,刘召东雇佣着二三十人采菇,确保蘑菇能够及时采摘、新鲜上市。基地的采摘工、吕庄村村民刘俊玲告诉记者,她一天工作八九个小时,采摘工作论斤算,月工资是3000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实现就业增收。刘召东深知,要使食用菌种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走得更远,科技支撑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投入科研力量,才能提升蘑菇的品质和产量,从而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成立公司后,我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做科研,不断提升蘑菇的品质和产量。我们还与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和环境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了绿色药控实验基地。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经常将新的品种与技术带到我们这里进行试验。作为合作的一方,我们总是能够第一时间受益于这些新技术和新品种。一旦实验成功,这些技术和品种就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为整个行业的进步贡献力量。”刘召东介绍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刘召东的顺宝食用菌种植基地坐落在资源丰富的沂山脚下。沂山不仅孕育了百草,更蕴藏着丰富的菌类资源。刘召东积极利用省农科院的科研优势,与他们共同对野生的菌类品种进行提纯研究,通过不懈努力,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栽培方法。刘召东不仅自己受益于这些新特异品种,还积极向村民推广这些新品种和栽培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增收致富。“我们将继续发挥地域优势,依托科研力量,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以产业增效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刘召东说。小蘑菇撑起致富伞。在顺宝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带动下,小小菌菇摇身一变成了“摇钱树”,撑起了致富大产业,有力助推了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