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在过去几年里,众多欧洲国家相继通过了关于同性恋婚姻的法律。

到了2019年,我国台湾省也正式通过了同性恋合法化的法案。随着社会对于性取向以及身份认同的逐渐接纳,公开出柜的人数似乎在增加。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同性恋者的实际数量有所增加,更可能是人们现在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科技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为同性恋者提供了更多在网络上寻找伙伴和建立社区的机会,这不仅加强了他们的群体认同感,也鼓励了更多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性自由”风潮正快速在中国兴起,预示着第四性取向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社会的持续发展与文化的逐渐开放,使得人们越来越能够接受和理解各种特殊群体,不论是性别认同、性取向、身体障碍,还是其他特殊需求。

与过去相比,当代社会更加倾向于接纳多样性,坚信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待遇,并有权利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当我们讨论少数群体时,人们常常首先想到的是同性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群体同样属于性少数——那就是无性恋者。

无性恋者并非对异性或同性有性欲,他们被视为“第四种性取向”。

此外,无性恋者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先天性或后天性功能障碍者、暂时性无性恋者以及纯粹的无性恋者。

第一类无性恋者是因为生理障碍无法享有正常的性生活,尽管他们内心仍可能保留性欲。

第二类暂时性无性恋者,通常是由于经历感情打击或遭受不可抹消的伤害,暂时对异性或性行为感到恐惧。通过心理辅导,这些人可以逐渐克服对性的恐惧,从而恢复正常的性取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一类是纯粹的无性恋者,他们既没有生理上的问题,也没有心理上的障碍,简单地不愿意与他人发生性关系。

这一类人中,有些完全没有性欲望,不寻求以任何形式发泄;而另一些人虽有性欲,但更倾向于自我满足。

据心理学家的调查估计,全球约有7000万无性恋者,中国境内则有超过1000万。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开放,人们对于包括无性恋在内的多种性取向的接纳正在逐步提高,预示着未来这一群体将更加被主流社会所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可能是首次听闻无性恋者这个群体,但它们一直以来都存在于我们周围,仅仅是因为当下社会的环境更加开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到这一群体。

无性恋者成为该群体的原因众多,但无论是因为何种原因,这都不应成为社会忽视或边缘化他们的借口。

他们在社会中属于一个特殊群体,这种特殊性仅因他们的性需求与众不同。因此,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任何方面都不如他人。

人类本身充满神秘,我们的起源、发展、身体和思维一直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点。

如果社会因为个体的某种特质而对其进行歧视,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悲剧。这种偏见不仅会阻碍文明的进步,还会妨碍社会的全面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性恋者不需要性行为,他们常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因此他们同样渴望婚姻的归属。

然而,当无性恋者与有性需求的人结婚时,可能会引发许多家庭内的问题,这对双方都可能是不公平的。

最理想的情况是无性恋者与另一位无性恋者结合。尽管社会不断进步,但公众的偏见言论依旧使无性恋者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使得他们很少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也增加了他们结婚的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无性恋者不需求性行为,他们仍然渴望感情的连结,希望能建立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在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中,性行为并不是必需的一部分。

总体来说,性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没有性行为的生活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无性恋者同样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实现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