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那些“自私的人”,往往混得更好,活得更快乐,过得更潇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倒是那些看似“无私的人”活得痛苦、拧巴、憋屈,混得哪哪都不如意。

其实很多人也知道,人想活得舒服,至少需要三分底线,五分原则和一点“自私”。或者说,这个打双引号的“自私”,恰恰是某种程度的“自爱”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心理学家大卫·西伯在他的《自私的真相》一书中写道,“捍卫自我的良性自私,才是让人们获得幸福快乐的关键因素。“

这种良性自私,其实就是对自私“度”的一种恰到好处的把控。

但我们大部分人对“自私”“自爱”的度,始终把握不好,恰到好处的“良性自私”当然是非常好的一种“自爱”,但很多人往往打着“自爱”的名义,最后却活成了一个极度自私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那自私与自爱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

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中间的度,做一个适度自私,充分自爱的人呢?

本文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深挖“自私”“自爱”的本质,深剖“自私”“无私”的内核,让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良性的自私,更好地做自己和爱自己。

01

01

其实自私和自爱,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自私也是某种程度的自爱,自爱也一定会带有自私的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它是一个「连续的状态」,没办法从中间分开,说左边是「自私」,右边是「自爱」

其次它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你以为的「自私」,别人可能觉得是「自爱」;你以为的「自爱」,别人可能觉得是「自私」

举个例子,有些人你给他发消息,他经常不回,或者隔了很久才回复你,给人的感觉好像很冷漠很不礼貌,但是你给他打电话又接,线下接触也挺和善。你说他是自私还是自爱?

其实都不是,他可能只是群加的有点多,你发的消息被淹没在消息的海洋里了;或者他不爱看手机,更专注在做事情上。

再比如,有些人觉得明星、企业家挣得多,捐钱是应该的,捐得少了,还动不动指责人家——他也太抠了吧?他好自私哦!

但其实,捐是情分,不捐是本分,哪有什么抠不抠,自不自私的?

所以说,自私和自爱这件事,它只取决于人的立场:凡是有利于我的都是自爱;凡是不利于我的都是自私,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自利归因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私」「自爱」都是假象,「自利」才是本质。

02

02

「利益」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无一例外,无非是,说得好听一点叫「自爱」,说得难听一点叫「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