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号模板,只能用同步方式上传到公众号后台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原是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物件,其具体位置在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它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从而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雀替在宋代称为“角替”,清代则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自雀替在南北朝的建筑上出现起,在以后千余年里变化出多种样式,包括大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龙门雀替和花子牙等。

明清时期的雀替,在靠近柱头处都施以三福云及拱头承托。其中,大雀替在汉式传统古建筑中并不常用,多见于纯藏式的喇嘛庙,其结构特点是在柱头的顶端加上与枋接触的横木,雕镂繁缛、彩画浓艳。而龙门雀替多被用于牌坊,是雀替中最复杂的一种,因为除了它本身,还增加了其他装饰件,如云墩、梓框、大麻头、三福云等。

注:图文系园景人(ID:xyzwin)原创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输入“转载”授权,请注明来源!

中国古建筑之美——雀替!

今天您「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