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12日

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

通报“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

视频系编造

对网民徐某某、同事薛某及二人所在公司

作出行政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报指出,“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系列视频系网民徐某某(女,29岁,网名“Thurman猫一杯”)与同事薛某(男,30岁)为吸粉引流共同策划、编造脚本,后网购寒假作业本,用手机自拍、制作相关视频,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

公安机关查明徐某艺与其公司编导薛某编造剧本,在网上购买寒假作业本,摆拍视频进行发布。目前,浙江杭州公安机关已对徐某艺、薛某以及涉事公司处以行政处罚,并责令公开道歉,随后对其账号予以阶段性禁言。江苏南通公安机关已对杨某处以行政处罚,账号已关停。

涉事网红道歉

12日晚间,涉事网红@Thurman猫一杯 发布视频公开道歉,称该事件完全是自己编造的,向大家道歉,并表示诚恳地接受公安机关的处罚。

千万粉丝网红称“秦朗丢寒假作业”

多所学校否认:查无此人

今年2月16日,千万粉丝网络博主@Thurman猫一杯 发布视频称,她在巴黎时,一位法国人给她递来两本在厕所捡到的寒假作业,请其帮忙“还给主人”。寒假作业上写了学校和名字,但在视频中,博主并未说到校名,只是喊话“一年八班秦朗”。该视频一经发布便引起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17日一个自称“秦朗舅舅”的账号现身评论区:“秦朗,我外甥,西场小学,一年8班,谢谢你啊好心人,外甥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该男子还以“失主”舅舅身份摆拍、直播到书店购买新作业送给外甥,吸引大量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18日,江苏海安西场小学工作人员回应,没有叫秦朗的学生,而且一年级只有4个班。江苏省西场中心小学工作人员回应称,已经关注到此事,其并非本校的学生,学校并无一年级八班,校内确实有一个叫秦朗的孩子,但并非一年级的学生。

2月19日晚,当事博主再次就此事发布视频。@Thurman猫一杯 称,自己从未说过秦朗是西场小学的学生,寒假作业上有写是哪所小学,但因为涉及隐私,并没有在视频中公布,目前已经联系上秦朗母亲。

在其晒出的自称是与“秦朗妈妈”的微信聊天中,对方称:“没想到这件事情会影响这么大,我们刚回国,一开始我们都不相信以为是段子,没想到是我们家小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频截图

视频最后,该博主表示“这件事情到这里也算圆满结束了”,并向所有的“秦朗们”和所有受到影响的网友们道歉。有网友表示质疑,称“后续都是编的吧”“感觉这个故事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自称“秦朗舅舅”者账号被封

19日,有媒体发现自称“秦朗舅舅”的账号@杨柏屹 视频被删除,其账号名称也直接改为了注册账号名,个人身份及简介被全部删除。随后,该账号因违反平台社区规定被禁止关注、禁止发送私信,作品无法预览。

4月7日,江苏省公安厅公布了10起网络谣言类案件,该案位列其中。通报称,南通杨某因编造“外甥在巴黎丢寒假作业”的网络谣言,对相关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扰乱公共秩序,已被南通公安机关行政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律师:摆拍或面临治安处罚

有律师表示,网络主播为了引流吸粉进行摆拍,这会造成不明真相的粉丝效仿,进而扰乱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易旭表示,如果网红博主的行为是故意虚构并摆拍的,可能属于虚假宣传,导致误导公众,可能涉嫌构成名誉侵权或欺诈等。如果前述行为对被编造的秦朗或相关学校、教育机构造成了实际损害(名誉上或经济上的),他们有权寻求法律救济。

此外,评论区里自称是秦朗班主任或舅舅的行为,如果是虚构的,也可能涉及到虚假宣传和欺诈。尤其是如果这种行为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可能面临直播间给予的管理处罚和对外的侵权法律责任。

对“李鬼”新闻就该“人人喊打”

4月12日,备受关注的“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迎来了大结局。经公安机关查证,该事件系策划、编造的。如此大反转,让众多网友惊掉下巴。

这种网络假新闻看似可能只是“图个乐”而已,但实际上“毫无底线”,不仅触犯到法律,也在舆论场上留下一地鸡毛。那么,网络新闻造假有哪些表现形式?又该如何治理?

细数网络新闻造假的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去年7月,很多郑州人的朋友圈中都出现了一张“寻狗启事”图片,“功勋犬”“1000万”等字眼挑动着网友的神经,一度冲上热搜,但最终被证实只不过是一场闹剧。此前,一段“游客手机掉西湖被要1500元打捞费”的视频,也被证实只是一则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

总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内容和发布内容,从而在网络上获得关注,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给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网络新闻造假花样不断翻新,平台需认识到,放任虚假新闻传播所带来的流量不可能长久。有关部门当加强对平台的督促,对制造虚假新闻的个人或机构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以儆效尤。除了删除虚假新闻、关停违规账号等常规操作外,还要加大对虚假新闻“始作俑者”的处罚,将制作、传播虚假新闻的网络主体列入黑名单,从制度上作出威慑。

从此次“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可以看出,当前不少虚假网络新闻的产生,背后的原因是畸形的“流量观”。为了获得更多流量并变现,很多网红在缺乏素材时选择自编自导自演,炮制假新闻,以迎合当前一些人对搞笑猎奇信息的需求。对网友来说,面对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需要尽量保持客观理性,可以多方面了解情况。

当平台能够及时监管并发现虚假新闻、网友能够识别假新闻、个人和机构都不敢制造虚假新闻的时候,我们的网络空间会更加风清气正。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郑阿强

责编:谢超贤

监审:黄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