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枇杷苗的坑要浅,这有利根系生长,还有,像这株枇杷苗的枝桠,留四五枝就可以,其他全部剪掉,挂果的就坚决不要……”4月12日,春雨初霁,在一块刚平整的空地上,浙江湖州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根,一边拿着锄头轻挖浅坑种下枇杷苗,一边对身边的村民说着种植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德清党员干部在戴家河村种枇杷。潘江伟 摄(下同)

他的身后,雷甸镇的党员干部们穿着套鞋,脱下外套、撸起袖子,挖坑、扶树、浇水,忙碌中透着一股喜气。“快的话,再过两年,这些枇杷苗,就变身‘致富树’,可以致富一方百姓了。”王金根指着眼前一米多高的枇杷苗,信心满满地说。

就在前一天,王金根等10多位雷甸村、镇干部,带着枇杷“种植技术员”,一大早就千里迢迢赶到大别山皖西安徽六安市霍山县戴家河村和金寨县斑竹园镇金山村,通过党建联建,抱团发展,指导村民种植枇杷苗,增收致富。

德清枇杷苗何以千里到这里?原来,今年3月下旬,安徽霍山、金寨县的6位村支部书记,围绕如何发展乡村产业、如何壮大集体经济等,来到德清县洛舍、雷甸镇进行为期10天的跟学实训。

在雷甸镇杨墩村,来德清实训的戴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厚云,边思考如何发展庭院经济,边听当地镇政府介绍枇杷树致富一方百姓的实践。张厚云想着何不学学杨墩村,家家种枇杷呢?

“好啊,为你们送上致富的新希望,我们求之不得!”镇上的慷慨允诺,让张厚云开心不已。就这样,一场捐赠枇杷苗的行动就开始了。

“我们这里也有种枇杷,但是结果小,难有效益。这次雷甸枇杷‘远嫁’戴家河村,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枇杷果一定能成为‘致富果’”。现场,张厚云笑道,接下来,“我们把种植多出来的枇杷分给村民,期望让枇杷‘小产业’带动村民‘大致富’”。

“这次,我们选了‘白沙’、‘红种’枇杷树苗等多个枇杷品种的上品。产量高,适应性强,非常适合种植。”王金根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枇杷专家与村民讲解种植技巧。

据了解,杨墩村这次精心挑选了栽培1-3年的枇杷苗。按照5年出产结果,2年后即可采摘尝鲜。1株枇杷树正式挂果后,收入可达2000元。

栽种现场,王金根等人手把手教村民种植,纠正浇水过多、沟渠不规范等问题,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养护知识。现场,暖意融融,欢声笑语。

为这批枇杷苗更好更快适应安徽的水土,德清县雷甸镇副镇长朱伟说,后续,雷甸还将加强两地的沟通联系,跟踪首批枇杷试种情况,实行精准技术帮扶,同时探索开展两地枇杷的深加工和农文旅项目等合作,实现两地水果产业互惠互利,共同将枇杷产业做大做强。“特别是让戴家河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让雷甸枇杷树这棵‘金果子’变成安徽百姓‘致富果’”。

雷甸镇素有“水果之乡”之称,杨墩村的枇杷早在唐时就成为“贡品”。特别是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发展枇杷种植,枇杷品质不断提高,种植总面积已达4000多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

家门口种上了致富果,让56岁的村民林国清高兴不已。他还从家里打来一桶水,给种下的枇杷苗浇水。“村里替咱们着想,我们更要爱护它们,希望这些枇杷苗早早成长,开花结果。”

“这几年,我们通过连续举办枇杷文化节,扩大营销,还电商营销、网红带货等,枇杷生意已经做到天南地北了。”王金根的话,激起了村民的念想。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回首看着种下的枇杷苗,村民们心里更亮堂,脸上的笑意更甜了。

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王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