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根据学习条件、书法眼界,以及笔法丰富性分析,褚遂良排在“初唐四家”首位,史书记载,他的父亲褚亮,乃弘文馆学士,与欧阳询、虞世南交好。

所以褚遂良自幼获得“两大名师”指点,一入门便学习顶级的“欧楷”、“虞体”,之后继承“二王”笔法,形成强悍的用笔功力,书法思想、眼界远胜常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世南离世后,魏征举荐他做唐太宗的侍书,整理宫中藏帖,鉴定民间进贡的王羲之书法,据说褚遂良只看一眼,就可以辨定真伪,可见他对“二王”笔法、风格参透之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大量鉴书工作,给褚遂良提供了创新灵感,他一改“唐楷”肃穆严谨,将隶书跟“二王”千变万化的用笔结合,创造了绰约曼妙、虚灵清雅的“褚字”。

众所周知,保留至今的“唐楷”法帖,九成以上是拓本,像虞世南、欧阳询没有确凿的墨迹,褚遂良尚有真迹留存,例如《大字阴符经》、《文皇哀册册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符经》乃大字楷书,与现代人书写习惯不符,而《文皇哀册册页》是褚遂良唯一小楷真迹,书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彼时唐太宗离世,他悲痛欲绝。

于是撰写这一篇悼词,全卷共有56行,合计700余字,文辞感人肺腑,笔笔泣血、字字哀痛,每一笔倾尽心力,力图精益求精,展现出最高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他的《雁塔圣教序》、《倪宽赞》等法帖相比,此作隶书笔意偏多,例如卷中的“陵”“序”等字,体势瘦长,重心位于中下部分,更显沉稳凝重。

观察历代写给皇家的书法,几乎都融入隶意,以此树立皇家庄严、肃穆的形象,丰富点画内在质感,凸显质朴古雅之美,越品越觉博大精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此作的笔势含蓄内敛,多用藏锋,我们拿卷尾翁同龢题跋做对比,比方看“利”、“册”的竖笔,有锯齿状凸起,这是藏锋下笔之后,不断衄挫形成的。

再看褚遂良的字,点画平滑圆融,将衄挫、蓄力和笔锋翻转的变化,藏于内部,功力十分扎实,关于跋文内容,主要讲述了真迹的递藏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褚《哀策》五十六行,较从帖所刻无异而神采飞动……先公尝憾,之后以赐龢,乃改卷子为册,粗可观览,言氏子孙或疑为真禇公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翁同龢亲自鉴定,称墨本字迹同刻本一样,点画神采飞动,乃褚遂良真迹无疑,米芾也称赞曰:“褚遂良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此书盖其晚年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芾认为此作格调多变、技法精湛,唐代没人比得上他,时常临摹,既能提升用笔的力量感,还能初步了解“二王”笔法,益于之后临摹晋唐法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褚遂良《文化哀册册页》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正文旁边加入现代字注解,帮助初学者识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品乃纯手工装裱的经折装,采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查找,比普通印刷品更细腻、还原,每个字的细节处理,全都完整可查,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