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乱吃东西,人们就会生病。总喜欢乱说话,那我们就会招惹来一定的小人和祸事。另外,说话,会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磁场。

当我们心平气和地说话,那我们不会有任何情绪的波动,自然就能保证内心的平静。如此,我们的磁场就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当我们急躁暴怒地说话,那我们就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别说保证内心的平静了,不越说越气,怨天尤人,就不错了。这个时候,磁场会发生变化。

一旦磁场发生了变化,那我们的性格、生活、运气和命数,都会随之而变。说了什么,老天就会默认你要做什么,因果报应就降临了。

所有沾染了“因果”的言行举止,都会给我们带来因果的奖励和惩罚,不可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谈到“说话”,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哪些人说的话,最可怕呢?

普通人说的话,不可怕。有钱有势的人说的话,最多会受到别人的追捧,也不可怕。而即将离开的人说的话,才是最可怕的。

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那些即将离开的人,他们所说的话,要么带有期望,要么带有怨气,要么带有遗憾,能量是非常强大的。

就拿“诅咒”来说,为什么人们都不希望老人在临走之前,说出任何“诅咒”的话呢?因为这些“诅咒”,带有很强的怨气。

活人的怨气,还能消除。即将离开的人的怨气,那是消除不了的。而怨气,会间接干扰人们的气运,影响人们的前途。

本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如果有一天,这些话语变得不善了,充满了情绪和不满,那之后的因果,也只能由后人来承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古时候有一个小国,国王在临终之前,跟身边的小儿子说:你要学学你的大哥,谦卑儒雅,做事谨慎,收收你的坏脾气,不然会闯祸的。

国王死后,大儿子继承了国王的王位。小儿子不服,立马就起兵叛乱了。由于没有防备,所以国都被攻破了,弟弟取代了大哥,成为了新君。

成为阶下囚的大哥,望着曾经支持自己的弟弟,疑惑地问道:“当年你不是支持我,不跟我争的吗,为什么如今会做出这样的事呢?”

弟弟望着大哥,只说了一句话:“父亲在临死之前,都看不起我,蔑视我,觉得我比不上你,那我就要证明给他看,我比你强多了。”

就是老国王临终前的一句训斥,让小儿子产生了不服的心理。如果老国王不说那句话,小儿子就不会有其他的心思。说到底,都是老国王不懂说话造成的恶果。

有些话,会刺激一个人,让他走了极端的道路。不说这些话,就不会刺激到人,也不会让人有其他的想法。沉默是金,才能利人利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曾仕强教授说过:在刘邦临死的时候,他说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唯独没有说张良的名字。因为刘邦知道,把张良的名字说出来,张良就死定了,不如不说。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杀了不少刘氏宗亲和大臣,唯有张良在外隐居,啥都不做,啥也不争,得以善终。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刘邦不提张良,张良就会没有事呢?刘邦提了张良,就说明张良很厉害,那张良就真的非死不可了。不说,不引人注意,才能保全他。

有些话,可以说出来,而有些话,不能够说出来。说了不该说的话,会引起各种不同的问题,这是临终前的老人无法想象的。

就拿“争家产”这件事来说,父母临终前,还偏心那个孩子,相信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家中的其他人针对,愈发势单力薄。

老人临终前,如果想要子女后代和谐相处,最好不要做什么偏心的事,也不要说什么偏心的话。一旦做了,或者说了,就真的灾祸横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老人离开前,说了这两句话,子女后代都会倒霉。

第一种:带有诅咒性质的话。

隋文帝杨坚临终前,望着前来搞死他的儿子杨广,愤懑地说:“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十几年后,杨广身死道消,隋朝也被李唐取代。

临终之人的诅咒,是很恶毒的,等于别人把一辈子的怨气,都倾泻在某个人的身上。如此,这个人哪能不倒霉呢?

第二种:偏心某个人的话。

上文说过,由于老国王的一句话,引起了两个儿子的自相残杀。由于老人偏心某个孩子,其他的孩子就会把他当成敌人。

老人,虽然说做不到完全一碗水端平,但至少不要在明面上偏心某个人。那个被偏心的人,一般来说,结果都不太好。行高于人,众必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