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八。

如果家里没有适龄儿童,我想,大多人很难直观地感受到幼儿园学生人数的变化。

我的孩子今年上一年级,她跟我闺蜜的孩子上的是同一所幼儿园。我孩子毕业后,我闺蜜的孩子才刚刚入园。

我儿子那一届幼儿园有七个班,他小班时,班里有35个孩子,大班时,同学增驾到38个。老师是三个,一个班主任,一个副班主任,一个生活老师。

其他班的人数大概也都差不多。

我闺蜜的孩子是今年上幼儿园。他们这届只有五个班,每个班只有20多个小孩,同样是三个老师。

我有点惊讶。

这就是出生人数下降后,在幼儿园的直观表现。

这算是微观体验,放到宏观体验上,幼儿园关闭的名单看起来就更直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我一直在抱怨,三个老师要照顾将近40个孩子,根本忙不过来。尤其是小班那会儿,孩子们几乎都需要老师帮忙。

所以,当下有点羡慕闺蜜。20比3这个师生配置,等同于要花几万块钱才能读的高端私立幼儿园的水平。

而且,以前因为孩子多,学位不足,人数爆仓的话,上幼儿园还要摇号。没学位的家长还需要额外交不少建校费。现在,这个问题倒是减少了。

孩子少了,老师多了,一些办学质量不足,招生不足的私人幼儿园也就倒闭了。

幼儿园倒是越来越精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高校这边儿,也有点儿意思:精简机构,精简员工。

把多余组织部门减掉,把繁冗的地方合并一起,比如华北农业大学就将机构数量从33减少到20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织机构缩减,相对应,劳动力就需要更高效,也就是精英化。

精英是什么?就是你可能要从做一件事的专才,变成了做很多事的全才。

西北工业大学已经明确从人员和机构双向入手,实行“三减”(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该缩就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有些粗制滥造的专业也就没必要再开了。

稳如泰山的“编制”再一次体现了它神奇的效用。

多余的老师该干什么呢?他们可能会下沉到更低级别的高校,或者干脆去中小学当教师,再不济就转型去其他机构,另寻良木。

随着时间流逝,闺蜜孩子这一代人总会从幼儿园上升到大学。或许那会儿大学可能没那么难考了,竞争对手少了。

一流高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生源数量,那其他尾巴上的大学可能要考虑偃旗息鼓了。

老龄化很久的韩国和日本早就出现了学校关闭的现象。

从1982年起,韩国已经关闭了超过3800所的小学和初高中,现在,一些地方大学开始进入停止办学的流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精英化是从从合并开始的。

比如一个普通本科再加上一个大专,它们就能升为一个新的本科。

在合并的过程中,学校的数量精英化了,涉及到的专业、部门、机构、组织自然也会精英化,这是一条龙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儿园的学生变少了,自然就会出现以后上大学进高校的人变少。

学生少了,用不上这么多老师,那师范生该何去何从呢?

我们要将思路打开,把目光投向人口金字塔的上半部分——老年人,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构建一批世界一流的老年大学迫在眉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老年大学可谓一课难求。我家里四位老年人为了抢唱歌课,跳舞课,乐器课,都愿意付费让家里的年轻人出手帮忙抢课。

如果是线下报名,他们可以早上5点就去老年大学门口排队。那股热情劲儿,我是打心底佩服。

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大学生数量不够,那新开办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老年大学就显得很有必要。

这些老年人不用工作,也没有生活压力,还不用带孙子。占领他们的时间,就能产生新的机会。

除了满足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还可以教授他们当下的一些新潮的事物,比如自媒体,比如使用AI写作,绘画。

现在老年人特别爱拍短视频,老年大学直接开设一个新媒体专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不定还能做出点不一样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老年人中不乏以前在某些领域的高人泰斗;还有一些人,他原本有个人喜好,可年轻时,迫于生活压力却放弃了。

老年大学完全可以给他们继续进行自己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机会。

要深入到学术研究里边儿,本就需要没有什么压力,经济还有保障的人去做,因为他们心无旁骛,一心只为了学术。

说不定,有一颗文学之心的老年人,尝试着去写一写小说,搞不好可以冲击诺贝尔文学奖。

原本是理科生的老年人,现在也可以试一试社科类的调研,去看一看人类文明,顺便还能够游山玩水,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构建一批更精细、更全面的老年大学很有必要,激发老年人的潜力,圆一个老年人的大学梦。同时,这也能解决一部分大学教师或是师范生的就业问题。

以上内容都是我的主观判断。

你们认为我是说笑,那就是说笑;你们认为我是认真,那就是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