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力投稿,伊河生活编发,为阅读顺畅个别段落虚构处理】

1998年,战友整理部机关库房时,不小心打碎了一瓶酒,酒香顿时在走廊上飘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来,首长走过来却说这瓶酒连着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心。

我们研究所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从北京整体搬迁到驻地,从这以后,研究所的官兵与驻地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要求党政军各级集中力量,确实下功夫,认真解决十几个连片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贫困问题,也就是从1986年起,我们研究所在驻地开展有计划、有组织、长期性的扶贫助困工作。

1986年底,驻地召开了党政军单位负责人座谈会,研究所首长受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也就是在这次的会议上,我们受领了对驻地贫困村---靳村扶贫的任务,会后,研究所党委和首长及时把会议的主要精神传达给了研究所的全体人员,机关也做出了扶贫计划。

也就从这一天起,原本与扶贫、与农村工作毫不相差的研究所,与110公里外的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贫困群众,搭建起了扶贫与帮扶的桥梁。

靳村是伏牛山腹地深山区的一个乡,这里沟壑纵横,一个座连着另一座山,大山套小山,恶劣的自然环境阻隔了大山里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也极大制约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这里的群众生活得极为艰难。

1987年春节刚过,研究所首长带着三大机关和研究室的领导们,乘车3个多小时,达到了大山深处的这个偏僻乡村,所首长和随车而来的领导们,在车辆进入山区,沿着盘山路行驶的过程中,纷纷被两边山势、被偶尔看到的一两户农舍震撼。

大家头一次深山之中的靳村,这次来主要是考察,看一看靳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之后再商定具体的扶贫办法。

三三两两的山区农户,房子大都是用山上的石头垒砌而成,屋顶用当地的一种植物和泥土混合后,层层叠压在屋顶,除了两三间极其简陋的房子,有猪圈或鸡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再也没有了别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农民望着一闪而过的军车,他们没有想到,之后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会因为一群军人而改变。

车辆终于停在了靳村乡政府,尽管这里是乡领导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其实也比零星的住户条件好不了多少,当时,先与我们到达这里的县领导,和乡里的领导一起,把研究所首长和同志们迎进了会议室。

简单的情况介绍过后,研究所首长和同志们走进了附近的农户,一路上目光所及,除了连绵不断的山峦,看不到尽头的丛林,剩余的都是漫山遍野的石头。

然而,大家进入几户老百姓家中时,心里不禁一阵阵酸楚。

虽然已是八十年代后期了,其它地方的人们过上了上有车有房的幸福生活,可这里的人们,却因相对封闭的自然条件,许多人家还是家徒四壁,光光的石头墙,简易的床铺,厨房在室外露天搭的棚子下面,灶台旁边除了盐,再没了其它调料。

更让人揪心的是,孩子们的穿着破破烂烂,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的眼神虽然清澈无邪,但难掩他们的饥寒和无奈,研究所的首长和室里的领导,尽管大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农村,对农村的艰苦认识也不浮浅,但靳村群众这样的生活环境,还是出乎大家的意料……

大伙越看,越觉得自己来晚了,这里的群众生活太苦,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怎么能拉下这里的群众?所首长和同志们回来几天了,一个个心情仍然很沉重,大伙感到了肩头帮扶的责任沉甸甸的。

经过酝酿、沟通,再酝酿、再沟通,一个月后,几辆军用卡车开到了靳村,研究所首长带着科研人员,拉着菌种到了农户家里。

乡村的领导和农户,早已准备好了场地,他们利用当地漫山遍野的木头,在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建起了乡里的蘑菇养殖基地,部队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乡里组织群众养殖蘑菇。

然而,由于村民对养殖技术的理解和实际操作方法上的不同,在蘑菇开展养殖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却出现了出菇过密且个头小、死菇、薄皮菇等现象,导致蘑菇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老百姓的养殖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研究所知道这一情况后,专门把省农科所专家拉到深山里,实地查看蘑菇养殖情况,最后查找出了原因,经过几个月的养殖和观察,基地的蘑菇再也没出现过菇过密且个头小、死菇、薄皮菇等情况。

等蘑菇摘收下来后,研究所派车拉蘑菇,照市场价收购蘑菇,让战士们也吃上贫困山区农民养殖的蘑菇,帮助养殖基地的群众变现增收。

靳村的群众没有想到,一天,研究所的装载机、铲车、吊车轰鸣着开进了他们的家门口。

原来,经研究所与县、乡、村多次协商,决定扩大蘑菇养殖基地,于是,部队派出机械到这片深山里,开挖地基,平整土地,又投入20多万元,建起了乡里的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菇养殖基地,面积比原来的大了好几倍,研究所的首长,想让老乡们快一点、多一点得到实惠……

没想到,研究所援助靳村的“蘑菇计划”,还真的让当地群众的口袋里有了货真价实的收入,他们打心眼里感谢部队的长期支持。

1988年及之后的八一和春节,县和乡、村和领导,拉着已经风干的蘑菇及酒、水果等慰问品,赶到研究所慰问子弟兵。负责与群众工作的研究所政治部,及时把慰问品发放到了研究室和连队,剩下的一点点慰问品就顺手放进了仓库。

过了十多年,由于部机关人员调整,原来的仓库需要倒腾出来当办公室用,组织科的几位战友就抽时间整理仓库,他们在搬运物品的时候,也抱起了装酒的纸箱。

不巧的是,由于时间长了,部机关干部转业退休,人员调整,新进来的同志,并不知道库房里具体有哪些东西,

他们在搬运物品时发现了两箱酒,由于纸箱底部腐烂,箱子搬起后底掉了,一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顺着腐烂的洞口滑落到了水泥地面上,啪地一声,酒瓶摔碎了,酒香顺着走廊,迅速在楼道里飘散开来。

正在办公室处理事情的我们,顿时被这酒香吸引了过来,我们捡起碎瓶渣一看,发现这是当地很有名的杜康酒,而且这箱酒还是七十年代生产的,当年生产的酒都是粮食酒,杜康酒又是名酒,在靳村群众送给部队前,就已在仓库不知放了多少年,到了部队,又被压了这么些年。

闻到酒香的主任也过来了,他一看就知道怎么一回事,当即通知组织科,以后的慰问品要及时全部登记造册,送领导签批后,一个不剩地分发到基层单位。

后来,靳村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驻地市委和军分区结合当地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2013年起,又把我们研究所的扶贫挂钩单位,调整到了另外一个县的裴岭村。

裴岭村也是远离县城的山区乡村,我们到裴岭村贫困人家走访时,看到老乡家里的情况仍然很难受,我们到的是一户姓裴的人家,他们家7口人,住着三间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除了不大的院子有门外,三间屋子及中间的隔间,都没有门,挂的是布门帘,厨房单独在院子的一角,也是露天的那种。

幸好他们家有一头牛,农忙时有牛帮忙,一家人的生活也是很艰难的,老裴说,家里4个孩子,每天忙忙碌碌,温饱都很勉强……

后来,研究所出资80万,购置加工设备,帮助村子建起了面粉厂,面粉厂安排了十几名村民上班,给周边的村子加工面粉,每隔一段时间,部队就派车去拉面粉,同样按市场价支付面粉钱,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尽管这些年来所的领导和各级的负责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扶贫攻坚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研究所又投入资金20多万,在裴岭村建起八一文化广场,建起农民夜校,请省市农科所的专家,经常到村里给村民讲解种植养殖知识和技术。

而让村民感动的是,研究所在扶贫中想尽了办法。当时村里的桔杆比较多,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获以后,桔杆就成了废弃物,部队又拿出30多万,买来有机肥生产设备,购买机械设备,在那里建起了有机肥生产厂,既回收利用了桔杆,又生产出种地需要的有机肥,还让村里和农民增加了收入,一举三得!

然而,更让贫困户想不到的是,研究所急贫困户之所急,把村里挂上号的老贫困户---老裴家的二女儿招到研究所招待所上班,每个月有4000多的工资收入……

县乡镇和裴岭村多次到研究所慰问和感谢部队实打实的接力扶贫,照惯例,研究所政治部的同志多次谢绝贫困村的物品慰问,但裴岭村的群众仍然坚持每隔一段时间,搬着水果、饮料等物品,来感谢和慰问子弟兵。

部队官兵最喜欢的一首歌是,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兵民乃胜利之本,军民一起努力,最终战胜了贫困!

中国军人参与的脱贫,教育了军人,致富了群众!

一个个脱贫摘帽的贫困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致富奔小康!

【图片选自网络,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