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动物园一只猩猩“暴走”的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视频中,猩猩像疯了一样,在展示区内快速跑动,并不时跃起,疯狂地撞击玻璃,显示出明显的不安和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拍摄者称,这是4月5日在上海动物园拍到的,这只猩猩似乎是被不文明的游客刺激到,频繁转圈、拍手、撞击玻璃。许多游客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猩猩心情好,在向大家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动物园工作人员回应,猩猩是因为游客挑逗发脾气,现已情绪稳定。

上海动物园称,玻璃上贴有禁止拍打玻璃和投喂标签,但节假日游客较多,有些游客不听劝阻,以后会加强安保和多贴标语,动物园也会及时对动物进行体检。

网友纷纷对这种行为予以谴责:

“这人把猩猩逼疯了”
“猩猩好可怜”

“不文明游园的游客直接进黑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4月8日,四川成都熊猫谷也发布不文明行为情况通报,6人因为分别向内场扔包子皮、吐口水、丢烟头、吐矿泉水、投掷物品、扔橘子皮等行为,违反了入园参观规定并可能对大熊猫造成严重危害,所以被终身禁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含熊猫谷)参观。

有些游客,把动物园看成供人们取乐猎奇的娱乐场所,不懂得保护动物,或投喂、或故意激怒动物,以此取乐。其实,动物园并非“消费动物”的娱乐场所,而是动物的“家园”。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指出:现代动物园的核心目标是物种保护,核心行动是实现积极的动物福利。换言之,动物园必须坚守“移地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三大功能

在动物园里,动物更应当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不是赚钱的工具,动物应当成为真正的“主人”,游客则是来动物“家里”的客人。

动物也会“抑郁”

人们很早就发现,动物也会抑郁。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奥利维尔·伯顿(Olivier Berton)的说法,动物抑郁的一大表现是出现快感缺乏,即降低或减少了对娱乐活动的兴趣。特别是在动物园里,抑郁的动物还可能出现刻板行为。

2021年,太原动物园的一头大象背靠墙壁,不停地摇头甩鼻子,臀部摩擦墙壁,长时间重复同样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动物的刻板行为。不停摇头是动物园圈养象较为典型的一种刻板行为。国际上多数动物园遇到过类似问题,都在致力于纠正动物的此类行为。普遍认为刻板行为是环境刺激较野外减少、环境因素单一等原因引发。

还有动物园内的老虎持续转圈,海洋馆内北极熊持续摇头,大熊猫嘴里没食物却一直在“空嚼”等,都属于刻板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物园一老虎持续转圈

所谓刻板行为,指的是动物表现出的一些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目的的行为。比如兔子会疯狂舔毛,还只舔一个地方。仓鼠会咬笼子,狗会转圈追尾巴,大象会原地踱步左摇右晃,仿佛在给背景音乐踩点。

最初这些行为是它们为了逃离环境带来的焦虑感,舔个毛冷静一下。但是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会发展成为行为障碍,即使环境改善它们也会重复这些动作,并从这些动作中汲取焦虑感。时间久了这些动物可能会有心理疾病,并出现更多问题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研究证实,通过运动场丰容升级改造、更换场地环境、增加取食难度等方式,可以减少动物的刻板行为。

例如,无锡动物园为增加老虎的行为丰富度,减少刻板行为,将肉挂在高高的树桩上、梅花桩上,吸引老虎们被动“健身”。

在红山动物园,它会尽可能模拟动物野外自然环境,让动物们在园内生活时,有更好更舒适的选择。比如熊拥有一片山头和两个山谷,它们可以爬树、摘树叶,自己搭巢,在水里游泳、抓鱼……

尊重动物、保护动物的生活空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享受动物园带来的乐趣时,我们也应该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是有感知力的生命,有权利享有尊严和受到善待

部分内容来源:新华社、果壳、上海自然博物馆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