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218篇原创文章,作者:Me410。

作者简介:Me410,江苏南京人,主要撰写近代战争历史。最早在2008年于《战舰》杂志发表了“日本海军阿号作战始末”一文。此后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全文共3699字,配图4幅,阅读需要10分钟,2024年4月15日首发。

图1.  M级巡洋舰顶视图和侧视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M级巡洋舰顶视图和侧视图

于1935年签订的《英德海军协议》堪称希特勒的重大政治胜利。尽管该协议将德国海军各型舰艇的总吨位,限制在英国同类型舰艇总吨位的35%。但是借助这份协议,等于迫使英国人公开放弃之前的《凡尔赛和约》。而没有英国的支持,法国也不再敢于坚持《凡尔赛和约》。那就意味着德国重整军备的努力,突破了国际阻挠。

仅就德国海军而言,《凡尔赛和约》规定,其所拥有的轻型巡洋舰,最多只能6艘。且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6000吨。这样的吨位限制,使得德国轻型巡洋舰的防护能力普遍欠佳。甚至于,薄弱的舰体结构影响到了高海况条件下的航行能力。而在新的《英德海军协定》的框架下,德国海军终于可以突破原先的吨位限制,设计出更加完善的轻型巡洋舰了。这就是最终被并入Z计划的M级巡洋舰。

基于德国海军的传统,轻型巡洋舰一向扮演斥候,负责侦察、跟踪、监视任务。为此,之前的“柯尼斯堡”级及其改进型“莱比锡”级,全都采用了少见的主炮前一后二的布置模式。这是为了刻意与敌方保持距离,避免迎头交战的意思。当然,这样的战术设计也需要速度的配合。进而,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德国海军不再满足于仅仅将北海作为战场,而是要在以大西洋为中心的整个世界海洋上作战,捕捉并消灭英国的商船队。因此,轻型巡洋舰同样需要拥有较大的续航力。因此,高速性能、高续航力、以及适当的火力和防护性能,构成了M级巡洋舰的主要特征。

相关的设计工作始于1936年,从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开始。很明显,之前建造的巡洋舰存在防护薄弱的问题。要想能够抵御敌方150毫米级别的火炮的攻击,需要配置的装甲防护,必定要促使军舰的排水量上涨至8000吨。至迟在1937年7月,军方要求国内的私营船厂和军方下属的设计部门,各自提交设计方案,以供对比。但是尽管已经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但是十余年的空窗期并不容易弥补。私营船厂全都缺乏相关的设计经验。最后军方还是得指望自己的设计部门。后者以同时期英国人的“南安普顿”级为参照,完成了设计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舰体后部特写。这里的轻型高射炮与原始设计不同,且明显在后主炮炮塔顶部加装了新的高射炮。这是战时改装后的模样

军舰全长183米。宽17米。吃水深度5.42米。标准排水量8600吨。满载排水量可达9400吨。全船从后往前,总共划分出15个水密舱。双层船底可以覆盖全船78%的长度。与之前的德国战舰一样,M级巡洋舰也大量采用焊接技术拼装。只有15%的区域采用铆接工艺。包括28名军官在内,官兵总数为920人。

与30年代中后期建造的其它德国军舰一样,M级也采用了当时时髦的高温高压锅炉。但是作为远洋战舰,其锅炉的可靠性必须得到保证。因此与同时期设计建造的驱逐舰上的锅炉相比,其工作压力相对较低,仅有58个大气压。此外,M级巡洋舰也继承了前辈的混合动力的特点,安装了四台12缸两冲程柴油机。为此,M级继承了“莱比锡”级的动力推进模式,即采用三轴推进。柴油机专门负责中轴推进。蒸汽轮机负责左右两舷的推进轴。因此航速可达35.5节。

武备方面,M级巡洋舰抛弃了之前两级巡洋舰上的三联装炮塔,转而采用四座双联装55倍径的150毫米火炮。标准的前二后二式的背负式炮塔布置模式。同类型火炮也被作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副炮使用。俯仰角度在负10度至40度之间。与传统的克虏伯大口径火炮一样,这种150毫米火炮的弹丸配有两种推进药,即仅由绸带包裹的前装药和装在黄铜药筒中的主装药。依靠这两种推进药的威力,炮口初速约为875米/秒。有效射程22000米。最大开火速度可达每分钟6至8发。但是备弹数量只达到了同时期德国驱逐舰的水准,即每门火炮备弹数120发。

图3.  前部炮塔特写,同样具有战时改装的特征,安装了更多的轻型高射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前部炮塔特写,同样具有战时改装的特征,安装了更多的轻型高射炮

高射炮分为轻重两组。前者包括两座双联装88毫米高射炮。射速可达每分钟20发。最大射程12400米。但是弹药储备同样不算充足。每门火炮的备弹量只有400发。后者则是两座四联装37毫米高射炮。每门火炮备弹9600发。此时的德国设计师明显缺乏经验。他们将所有高射炮都布置在了船体后方,即后主炮群的前方。其中,两座重型高射炮布置在船体两舷。两座37毫米高射炮夹在它们中间的中轴线上。因此,军舰前半球的防空能力明显不足,最多只能依靠另外4门20毫米单管高射炮作为补充。

其它武器还包括两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以及两架Ar196水上飞机。必要时,军舰还能搭载60枚水雷。

最后,作为一款轻型巡洋舰,M级的装甲布置只能适度。覆盖船体中部的弹药库和轮机舱位置,覆盖了一层50毫米厚度的舷侧装甲。然后向船体艏艉两端逐渐消薄,直至消失。水平装甲更加有限,仅有20毫米厚度,然后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倾斜的35毫米厚的装甲,将水平装甲与舷侧主装甲带的下缘连接起来。船体表面诸如指挥塔和炮塔这类重要部位,都依靠自身的装甲提供防护。其中,指挥塔的顶部装甲厚度为50毫米。侧面100毫米。炮塔的防护标准比照之前建造的最后一艘轻型巡洋舰“纽伦堡”号,前部80毫米。两侧和顶部35毫米。炮塔座圈60毫米。

在Z计划的框架下,预计总共建造6艘M级巡洋舰,即M、N、O、P、Q、R六舰。其中最后两艘又做了改进,以至于经常被单独划分为M改型。主要是针对前四艘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包括“穹甲”的装甲布置模式缺乏实用性,有浪费空间的嫌疑;防空火力布置存在缺陷、全部两台涡轮机布置在一个轮机舱内,安全冗余明显不足;船员居住空间不足,难以适应远洋作战需要。

为此,M改型将船体拉长了13米。宽度增加1米。标准排水量增至9600吨。满载排水量过万吨,达到10300吨。这个更大的船体又多塞进去四台柴油机,以改善远洋航行能力。甚至连推进轴也多加了一根,由三轴变成四轴。最高航速也提升了0.5节,达到36节。应该看到,即便是这种M级改型,其排水量已经与同时期英国建造的“南安普敦”级巡洋舰相近。但是后者装备了12门152毫米口径主炮。火力明显高出一个层次。显然,远洋作战的需求连同复杂的动力系统,占用了太多的吨位和空间,以至于必须牺牲火力配置。这是德国海军为贯彻海上破交战略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1938年9月,M和N两舰分别在基尔和威廉港开工。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未完工的船体随即被拆毁,以回收资源。至于另外四艘舰,则从未走下绘图板。

图4.  M级巡洋舰线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M级巡洋舰线图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作者Me410的作品快速入口: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