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我去了一趟法国,在巴黎住了几天,当地朋友推荐了一家人气很旺的黎巴嫩餐厅,名字叫Le Traiteur Libanais。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餐厅,在巴黎环线边上,类似于中国的城乡结合部,整个餐厅约有15个座位,规模不大,客人也不多。附近也有很多中餐厅,比如有一家叫南昌小馆Chez Nanchang。

在法国,中餐厅和其他大众餐厅相比,有三个不同。

首先,支付手段不同。大多数餐厅,都收信用卡,几块钱也照刷不误。而中餐厅基本不接受信用卡,如果你坚持要用信用卡付钱,中餐厅老板会装模作样地拿出POS机,一本正经地刷几次,然后万分吃惊地说,怎么不行了?昨天还刷过呢!最后,你只能乖乖地用现金。这样做,不但可以避税,还可以节省一笔信用卡交易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价格定位不同。比如说在黎巴嫩餐厅Le Traiteur Libanais,点一个基础套餐,至少15欧元,而在附近的中餐厅,很多套餐价格都在10欧元以内,论分量,差不多,论价格,华人餐厅便宜得多。根据谷歌地图的标价,很多华人餐厅都是最低的$,而黎巴嫩餐厅是$$。也可以说,在欧美,中餐几乎是所有菜系中最便宜的。

价格低的结果就是,品质也低,我在国外吃过的中餐普遍很差,几乎都本地化得面目全非,最常见的炒菜就是,各种配料混合神秘酱汁,为了省时间,不分先后,一顿乱炒,结果就是,味同嚼蜡。所以我在国外的时候,一般不去中餐厅,实在受不了「伪中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精神面貌不同。我去过很多欧美的小中餐厅,华人女服务员大多衣着随意,甚至有点邋遢。她们埋头苦干,省吃俭用,忍受着社会最底层的疲累,憧憬着“出人头地”的那一天。她们是勤劳的服务员,但,是不是女服务员?客人不关心,她们自己也不关心。

而这家黎巴嫩餐厅的两个女店员,一高一矮,以咱中国人的标准,她们都胖!矮的是配菜的厨娘,她一头金发,头发上还套着一副太阳镜,每只耳朵上都戴着耳钉。她,搽了粉底,描了眉毛,画了眼影,戴了假睫毛、涂了唇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有人会觉得,作为一个小饭店的厨娘,有必要打扮得如此隆重吗?!但好在她的妆容繁而不乱,浓而不腻,配上胖嘟嘟的脸,还算可爱。退一步讲,不管好不好看,至少她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从她的笑容上,也可以看得出她的自信,她对自己很满意。

另外一个女人,略高,负责跑堂端菜。她的妆比较淡,一头乌黑的长发,看起来还算有女人味。

在我用餐的过程中,她们俩总轻声说笑,脸上挂着笑容,这笑容很有感染力,让客人们轻松愉悦。这家餐厅,我去了3次,每次都看到这两个女人,每次都是笑盈盈,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她们的心情总是那么好?笑得如此无忧无虑,甚至有点没心没肺。

在一个小餐馆配菜、跑堂,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算一份好工作,技术含量低,枯燥重复,没有保障,小餐馆如果倒闭了,也就失业了。

法国朋友告诉我,像这样的餐厅服务员,只能在最低工资线上挣扎,税后年收入2万欧元(15万人民币)左右,以巴黎奇高的物价水平,15万人民币的年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而已。既然都只能在小餐馆打工,教育程度也就一般,她们在寸土寸金的大巴黎,住不上好社区,开不了豪车,小孩也只能上普通的公立学校……

总而言之,以我们中国人的标准,这两个女人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无论如何都不算成功。但是,她们就是这么自信,每天花很多心思打扮自己,如此枯燥的低收入工作,也能做得乐呵呵。

我去了这么多国家,总结出一个规律,无论是穷国,如南非,还是富国,如法国,但凡有固定工作的人,精神状态普遍都不错。但华人例外,不是说华人都是愁眉苦脸,而是华人不够松弛,总感觉很焦虑的样子。

对很多华人来说,活着就是追求某个特定的目标,比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学校,更好的收入,执着于目标,而往往忽视了生活本身,一生都在奋斗,却没有好好享受过程。

华人在商场上,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执念,要想生意好,必须价格低,于是集体陷入价格战,自己人卷死自己人。海外餐饮业的华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是在低端市场恶性竞争。根据我的经验,在海外,亚洲菜系的地位和价格依次为日料、韩料,最后才是中国菜。更气人的是,有时候,中国菜的地位甚至还不如越南菜。

中餐厅普遍都不太懂得包装和营销,不知道如何提高餐饮业的附加值。连格鲁吉亚这样的小众菜系,都知道包装自己,抬高身价,在海外极少见到以装修品位出名的中餐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走到哪里,华人的特质总是勤劳两字,这种特质,甚至在美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风俗——圣诞节吃中餐,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Nothing Is More American Than Chinese Food on Christmas》,专门探讨了美国人圣诞节吃中餐的起源。主要原因不是中餐多么诱人,而是在圣诞节假期,只有中餐厅开门营业。华人为了赚钱,连假期都可以放弃。

总之,中餐厅和各种噱头无缘。廉价的华人餐厅多了,就会让中餐成为低端的代名词,久而久之,一旦形象固化,就很难翻身。

华人的天花板

法国是一个很特别的国家,法律规定身份证不能展示民族。所以,关于法国华人的收入水平,没有数据可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可以参照美国华人的情况。2022年的美国各族裔家庭中位数收入排名如下:

  • 印度裔(15.2万美元)
  • 中国台湾华裔(12.3万美元)
  • 菲律宾裔(10.9万美元)
  • 巴基斯坦裔(10.6万美元)
  • 中国大陆华裔 (10万美元)

黎巴嫩人口太少,不列入排名,但也有数据可查,为9.7万美元。与此同时,全美亚裔家庭中位数收入为10.05万。大陆华人的收入,甚至略低于亚裔平均线,不如印度裔、菲律宾裔、巴基斯坦裔,比黎巴嫩裔,也好不了多少。

靠辛苦和体力赚钱,可以活得不错,但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不改变思路,华人的天花板很难突破。以我们华人的智商和勤奋,其实,我们应该混得更好。换个角度说,在不降低收入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活得更滋润。

大陆华人可能是苦日子过得太长,内心深处对贫困的恐惧,已经融入DNA。我们有一种刻入骨髓的传统,说好听一点,是勤俭,说难听一点,是刻薄,对自己太刻薄。

我去了很多国家的华人餐厅,几乎看不到精心打扮的基层工作人员。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赚钱,至于衣着打扮,根本不重要。

换个角度看,在新经济时代,这就是不懂得在自己身上投资,不善于提高自我价值。其实,精心打扮,不仅能取悦自己,也能取悦顾客。会打扮,会说话,会唱歌跳舞,何尝不是一种生产力呢?有人就愿意为了颜值买单。

中餐厅拼不过法国、意大利,还能勉强理解,但拼不过格鲁吉亚、黎巴嫩、越南,就说不过去了。

服务员穿得漂亮一点,脸上笑容自然一点,装修品位提升一点,餐厅的价格也就可以水涨船高。价格高了,利润就高,也就不用那么辛苦去走廉价路线,更不用抠抠搜搜只要现金,拒收信用卡。说白了,这就是环环相扣的阶层上升通道,你每个环节都提高了,赚钱自然就容易了。

在西方国家,华裔给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工作勤奋、能吃苦、数理化好,擅长考试,缺乏社交魅力,更缺乏政治地位。

我们经常嘲笑印度人,口若悬河,就会吹牛。问题是,吹牛还真是一种竞争优势,尤其是在管理层,印度人在美国混得比华裔好得多。没办法,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现实。你连牛都不会吹,进入社会是要吃苦头的,尤其是美国这样的社会。

有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长期忽略了一些看似没用的东西,比如,审美、体育、演讲,以及享受生活,甚至要鼓励孩子学会臭美,学会显摆,学会展现自我。

还是那句话,一穷二白的时候,勤劳是翻身的最好途径,而一旦发展到比较高的层次,光靠内卷和勤奋未必有用。

尾声

最后,展示一下法国的黎巴嫩菜,看上去色彩斑斓,吃起来味道不错,15欧元,不算最便宜,但物有所值。我在国外,最喜欢的菜系有几个,格鲁吉亚菜、土耳其菜、印度菜、黎巴嫩菜,口味独特,性价比也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