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戴云 记者 代睿

空旷的施工场地上,停靠着一辆黄色挖土机,三名戴着头盔、穿着橙色马甲的工人,正冒雨将施工器材打包装车……

这是封面新闻记者日前在大宁调蓄水库看到的一幕。这里,位于北京西南部的房山区,而与河北相交的房山区,正是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正是在那场洪水中,有着近四十年历史、兼顾着南水北调工程配套功能的大宁调蓄水库受损严重。历经五个月抢修,实体工程才得以完工。就在一周前,库尾的消力池修建完毕,这是一种能消除下泻水流动能的设施,能将下泻急流迅速变为缓流。

水库另一边,同样在洪水中受损的漫水河水文站,则正在抓紧修复重建。

封面新闻记者从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进灾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汛后,水利部指导地方抓紧修复水毁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农村供水、农田灌排、水文等水利设施。目前,重点水毁修复项目5542处,已修复4558处,确保2024年主汛期前高标准完成承担防洪任务的水毁工程修复重建。

大宁调蓄水库新建的消力池。摄影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戴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宁调蓄水库新建的消力池。摄影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戴云

北京市南水北调大宁管理处副主任赵明雷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在去年“23·7”洪水中,大宁调蓄水库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永定河洪水行进至平原区间时,北京市水务局通过启动三座水库,拦蓄洪水7500万立方米,使洪峰流量由卢沟桥站的4650立方米/秒,降到崔指挥营出境的1930立方米/秒,为下游防洪抗洪赢得时间空间。大宁调蓄水库,就是三座水库的其中之一。

大宁调蓄水库初建于1985年,后为配套南水北调工程,于2009年至2014年进行改造,在蓄水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防洪功能,用于解决南水北调来水与本地用水流量不匹配,以及工程故障或检修时的调蓄问题。

大宁调蓄水库在“23·7”洪水中损毁有多严重?赵明雷告诉记者,“洪水造成的落差使库尾的防渗墙、库底等水工建筑物都受到严重冲刷。”

他补充说,库尾的部分地方被洪水淘空,库底及防护平台被洪水淘刷水土流失,最大淘刷深度达10米多,导致原本位于地下的防渗墙和输水管线大面积外露。

此外,洪水携带大量垃圾及泥沙入库,漂浮物在水面聚集,泥沙沉积在库区水面以下和泵站前池。据初步勘察,滞洪期间沉积约126万立方米泥沙,泵站前池淤积深度达3米多。

洪水发生后,水利领域的灾后恢复重建成为燃眉之急。2023年11月7日,大宁调蓄水库水毁修复工程正式开工,主要目的是修复受损的水库库尾段,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主要工程包括建设库尾砼消力池1座,消力池下游设30米铅丝石笼海漫,修复库尾左、右岸受损的堤防及护坡。

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史建伟(左一)。摄影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戴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史建伟(左一)。摄影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戴云

水库修复有哪些难题

时间紧技术难任务重

“4月7日,随着最后一仓灌注砂浆浇筑完成,标志着经过五个月的紧张施工,实体工程全部完工,比计划工期提前了13天。”赵明雷说。

作为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的史建伟告诉记者,在施工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春节期间,工地不休假,保证了施工的连续性”,史建伟解释,工程涉及的土方量近11万余立方米,混凝土近2.14万立方米,铅丝石笼1.4万立方米,整体工程量很大,加之要在今年6月1日前全部完工,时间紧、任务重,“高峰时期,工地有200余名工人同时施工。”

此外,施工地处于洼地,作业面全部在地下水位线以下,“相当于要在水里进行施工,抽排水非常困难,高峰时期曾投入50台6寸抽水泵同时作业。”他说。

与此同时,去年12月中旬遭遇强寒潮极端天气,而工程涉及大量混凝土浇筑,对温度要求十分严格。为此,施工方搭建暖棚进行室内作业,同时采取电热吹风保证室温达到15摄氏度。如此,方能避免混凝土因内外温差开裂。

“最冷的时候,我们的手都拿不出来,但工人还得在水库施工。”为此,施工方为工人配备了棉服,并设置了休息室、淋浴处,“冷了就进屋暖和一会儿,喝点热水再出来继续干活。”史建伟说。

通过有序安排工期、组织专项会战,按日调度工程进度,最终大宁调蓄水库的水毁修复工程提前13天完工。“目前,工程现场主要进行后续养护及清理、验收等收尾工作,计划5月15日之前完成全部法人验收相关工作。”赵明雷说。

新建的漫水河水文站站房。摄影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戴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建的漫水河水文站站房。摄影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戴云

水文站重建是否有提升

确保抵御百年一遇洪水

“2023年7月31日8点40分,站房院内进水;11点30分,站房一楼淹没达70厘米,站房外围淹没至1.7米;12点左右,站房南面围墙开始倒塌,测验用缆道房被淹没,气象场及蒸发器、自记雨量计、百叶箱等设备全部被‘碾压式’冲毁,3名同事被迫转移到楼顶,被困6小时才获救。”漫水河水文站站长赵皆兵回忆。

记者在工地看到,新建水文站房的主体已基本完工,外部覆盖着绿色的建筑安全防护网,正进行外墙抹灰工作,轰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

漫水河水文站是大清河水系大石河上的控制站,为国家基本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653平方千米。“23·7”洪水期间,该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5300立方米/秒,超过两百年一遇。

“去年10月31日开工,计划今年汛前全部完成。”北京市水文总站综合计划科科长康贺介绍,此次恢复重建,根据“23·7”洪水的洪痕位置,对原有水文站站房、观测房和缆道房进行抬高并原址重建,同时修复原有水文设备,保证测站人员安全及水文数据的连续性。

“恢复重建后,能够强化水文站抵御特大洪水的能力,确保出现百年一遇洪水时,水文站基础设施不被淹没、冲毁。”他说。

工人正在大宁调蓄水库现场进行后期清理工作。摄影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戴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正在大宁调蓄水库现场进行后期清理工作。摄影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戴云

灾后重建目前进度如何

六月之前全部完成建设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造成23处水文站、104处各类水文监测设施不同程度损坏。

今年一季度,北京市进入项目招投标和集中开工高峰期。三批国债项目清单共支持水务领域灾后项目142个,其中已开工项目105个,投资约550亿元。54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8项,今年6月全部完成建设。

截至记者发稿前,水文监测设施设备水毁修复工程进展已过半,施工主要完成了部分断面修复,设备均已到货,下一步可进行安装。其中,漫水河水文站测验断面修复完成,4月底项目主体工程将全部完工。

此外,市级水文监测站点恢复重建工程已完成近50%,5月底将完成全部水毁修复重建施工,各站点恢复正常运行。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灾后水文监测感知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要求,2024年汛前,大宁调蓄水库水毁修复工程和漫水河水文站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全部完工,全市水文监测能力恢复到灾前水平,确保水文数据的连续性、实时性和准确性,为北京防汛减灾、山洪预报预警及风险识别提供精准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