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会情不自禁回到自己的童年。书中描写百草园的场景,就是我们童年生活的写生,许多小动物,就是我们的“玩具”,捕捉这些小动物的技巧,也就成了我们儿时的必备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由于对蜻蜓的“情有独钟”,故而对蜘蛛“一网情深”。哪家的房前屋后,在多高的位置,有多大的蜘蛛网,那是如数家珍,晚上的梦境也会出现蜘蛛织网的镜头。

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绞蜘蛛网。南瓜管(南瓜叶子下面的茎,中空)剥去外边的丝皮,套在麻秸秆的末端,伸向蜘蛛网的中间,轻轻转动麻秸秆,一盘蜘蛛丝就均匀地敷在了南瓜管上,再去寻找下一盘蛛丝。蜘蛛网的大小不一,大的一盘,直径可以到50公分以上,黏性很强;小一点的,直径在20-30公分,黏性要差一些。通常需要三五盘蛛丝,就可以保证南瓜管有足够的黏性了。由于鲜嫩的南瓜管有一定的水分,可以保持蜘蛛丝的湿润,我们只要把它放在阴凉处,即使到了下午,也不会干枯的。

到了中午时分,蜻蜓和蝉都开始活跃起来,早晨准备的“工具”就发挥作用了,只要把布满蛛丝的南瓜管,轻轻放在蜻蜓的翅膀上,一只蜻蜓就被抓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蝉的力量要大一些,如果蛛丝的粘性不足,通常很难捕获,蜘蛛网,是蜘蛛获取猎物的一种手段。在我们绞蛛丝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一点,有一些小虫子被粘住以后,蜘蛛立即爬到小虫子位置,把小虫子给吃掉了。偶尔我们也能在蜘蛛网上,直接抓到蜻蜓。

大部分情况下,被我们绞完后的蜘蛛网,第二天早晨,会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一张新的蜘蛛网,就像是专为我们准备的那样,但也有不少让我们失望的时候,昨天有,今天就没有了。像这样的“战略“要地,我们通常会连续观察很久的,倘若再次出现,会让我们欣喜若狂,就像“老朋友”又回到了身边一样。

有了这份“感情”以后,我们在绞丝的过程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网打尽”了,通常会留下一点外圈的蜘蛛丝。这样的做法竟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蜘蛛第二天在此重复织网的概率大大提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蜘蛛丝的直径只有头发的十分之一,强度可以超过同等质量钢材的5倍以上,它是已知天然动物纤维丝中,强度和弹性最高的一种蛋白纤维,蛛丝的延伸度可以达到130%。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空中”有一只大蜘蛛,其实吊着它的那根丝,不仔细是看不见的,大自然的神奇之处真是无处不在。最让我感到困惑的不是这些,而是蜘蛛一开始,是如何在过道上扯上第一根丝的?这个问题,在我幼稚的脑子里停留了很久。

现代研究表明,蜘蛛第一根丝或者开始几个丝的搭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吐出一些丝,利用风力吹向对侧的固定物,另外一种是拖着经丝爬到对面,再把经线“收紧”,蜘蛛丝的经线粘性不强,纬线才是承担粘连虫子任务的。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建立起来都是很不容易得,我们当时留下外圈的蜘蛛网,对于蜘蛛网的重建,是十分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孩子们,如何去理解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经历,老师如何去讲解,想来都不很容易。十几年前一个春天,我在小区的树丛中抓住一只幼鸟,兴奋地送到外甥跟前,想必他一定会异常欢喜的。没想到,他是那样的“沉着冷静”:“有禽流感”。

一个几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安全意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走出房间,缓慢的打开双手,让手中那只软乎乎的小东西“恢复自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百草园里的虫子们,依然和从前一样,伴随着一年四季的交替,展现自己不同的生命体态。观察它们的孩子们,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天真”,他们懂得太多的“知识”,他们知道细菌,知道病毒,知道禽流感,知道与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们有成屋子的玩具,有乐高,有拼图,有魔方。据说,都是一些“益智”玩具,互联网技术的加持,更加让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跟我们的童年相比较,现在的孩子们,个个都是“神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变得“一网情深”了,那就是对互联网的“情深”。

人们到了宾馆酒店,第一件事情就是找Wi-Fi密码,再大的流量包也不嫌大。除了睡觉那几个小时,几乎时时刻刻被互联网包裹着,感觉像是蜘蛛网捕获的“小虫子”一样,失去了挣扎的勇气。

六安的滨河公园,树木葱翠,曲径通幽,是一个谈恋爱的好地方。前些日子散步时,走到一个灯光昏暗处,还真看到这么一对恋人。坐在路边的长凳上,相拥在一起,亲密程度AA级。

我匆匆从他们身边略过,还看到了一个细节,颈项交错中,各人看着自己的手机,一下就让眼前的亲密,降低了几个等级。

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流,让你停不下,看不完,这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信息,让我们来不及去思考,无法辨别真伪。

“热点”倍出,“大瓜”频现,牵着人们的大脑,满世界的打转。当我们在一条又一条热点,一个  又一个大瓜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年头时,突然发现,自己任然在停留在原地。

网络上的一切,似乎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唯一的收获是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红”,在他们的召唤下,买这买那,造就一个又一个亿万富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工作,生活,出行,交往,公共事务,一切的一切,都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无论我们是否“一网情深”,网络对于我们,早已经是“情意缠绵”了。

如何在这种“缠绵”中保留一份自己,保留一份独立的思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情,不能让自己成为网络包裹的“虫子”,即将成为蜘蛛们的美味大餐,却全然不知。

我们对互联网的“一网情深”,不仅消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还极大阻碍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每每遇到什么问题,不是首先启动我们的思维,而是迅速在网上进行查证,人云亦云,成为理所当然。

伴随着算力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领域还会进一步拓展。今天,它知道您在哪儿,喜欢看什么,和那些人联系密切,做什么工作,有几张银行卡。明天,它可以模仿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行为习惯,在网上“制造”出来一个全新的“您”来。

您是谁?谁是您?我们自己或许已经不知道了。(作者:卢炳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