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名年轻家长分享了这样一则视频:画面中,女同学背对着镜头,一脸疲惫的躺在沙发上,家长配文:真心疼孩子啊,放学了就得去补课班,回到家都八点多了,休息不了多一会还得写作业。

评论区一部分家长对其感同身受,都表示现在的孩子真是太累了,校内校外都不能落下,做家长的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没办法,不能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部分网友则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表示很羡慕有这样开明的家长,自己当年上学的时候九点多放学,都没听过家长的一句心疼。

教辅成为潜在必需品,教材沦为了摆设,教育成本与日俱增

实际上现在的家长,有一部分只是不会表达而已,都是自己的骨肉,哪能真的不心疼呢。近日,关于学生教育的话题,教材又再次登上热搜,家长的态度引人深思,教育走到今天这步,到底是谁的错?

对此,有家长提出:现在的教材设计有问题,就是因为教材不合理,才导致学生只能花大价钱补课,再不济也得去买几十块一本的辅导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论是辅导资料还是补课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教材设计的缺陷,也间接导致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境遇。

以五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教材为例,通过这张教材的截图可以看出,书上的只有最基本的概念,而考试中经常考察的扩展概念还需要学生手动补充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基本运算公式,更是没有,一些练习也没有答案,都是扣空处理的。对此家长表示不理解:这样的教材别说让学生自学了,就连课前预习都学不到什么。

学生若想自学或者预习,只能花更多的钱去买教辅材料,甚至一些学校的老师也默认了这种方式,直接要求学生全部订购指定的教辅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家长表示:集体订购的教辅材料价格并没有多少优惠,想不怀疑些什么都难,再者,自从购买教辅材料之后,学生的预习和课后复习都用教辅,就连上课的时候,学校也会准备导学案之类的印刷材料,这样一来,教材就彻底沦为了摆设。

既如此,家长萌生出干脆抛弃教材,甚至希望学校能将教材的钱退还的想法,也是情理之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材处境尴尬,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应试教育矛盾逐渐激化

对于家长的疑惑,追本溯源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那就是教材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引导式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自己推理出相关公式,本意是加深记忆。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方式往往被认为效率太低,有家长更是直言不讳:外国几百年才得出的结论,难道他们希望通过教材的几步引导,或者说让学生用一两节课来推导出来,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这种情况的不止数学这一门学科,语文教材也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家长反映,小学语文有的文章长过裹脚布,老师一天到晚让买课外书,就连考试内容也要涉及课外内容。

适当的课外读物的确对提高语文储备有帮助,但既然是“课外”,就应该界定清晰,学生应该有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的权利,老师更不应该强行把大纲规定之外的东西强行纳入考试范畴,增加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理想化与现实矛盾的碰撞。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许多知识都是一环扣一环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一些知识会慢慢加深,因此引导式的学习本身没有错误。

错误的是个别学校或者老师的做法,如果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辅材料必不可少,那作为老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避免教材成为无用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避嫌”,如果需要教辅材料,不如让学生自行选择购买,老师可以推荐几本较好的资料,而不是强行绑定让所有学生统一购买。

若统一购买,作为一个集体,也应该尽量争取相对优惠的价格,而不是原价甚至更高价购买,强行如此,也不能怪家长怀疑有人从中中饱私囊了。

教育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通力合作,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台阶,这其中,任何一方做出了打破信任的事,都是对教育责任的一种背刺。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