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宗仪

先生曾纵声大笑,喝退死神,伤今敢问公:何不仍将那家伙拒于门外;

后学皆含泪默哀,缅怀师表,忆昔难忘事,必当永让此楷模活在心中。

这是我敬献胶东文化学者、烟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原烟台教育学院教授安家正先生的一副挽联。2023年3月19日,几度病危的先生永别亲友,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我与先生交往已有25个春秋,对其生平事迹可谓相当了解。构思挽联时,自然联想到先生那篇正气凛然、掷地有声的文章——《面对死神纵声大笑》,同时也回想起自己8年前敬赠先生的一首七律诗:安家正气伴清声,师表文光肝胆倾。学富才高名鼎鼎,德馨望重骨铮铮。中风偏痪笔犹健,追日近盲心愈明。陋室愚公休谓傻,等身著作自峥嵘。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安家正先生,也是我用文字为先生描绘的“画像”。

我在赠诗和挽联中一再使用“师表”一词,不仅因为他是负有盛名的大学教授,更因为他的道德文章堪称我辈学习的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生曾自我评价:“本人是一流的教师,二流的作家。”“一流的教师”并非自诩,实乃有口皆碑。我无缘在先生执教时成为其学生,却有幸在他退休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经常讨教、聆教。倘若以直接接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尺度来衡量,我们之间亦是一种“师生”关系。

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据统计,他生前公开出版、内部印行和自费印刷的书籍达40余部,1000多万字。其中,既有《戚继光》《吴佩孚》《秦淮悲歌》等长篇小说,也有《豆腐干集》《小摆设集》《说不清集》等短篇文集;既有《胶东当代文学史略》《峻青创作论稿》《峻青散文研究》等学术专著,也有《胶东通史演义》《老烟台风情》《留住乡愁胶东人》等文史读本;既有《中学生逻辑例话》这样的教学参考书,也有《烟台旅游指南》之类的旅游文化读物,还有《征袍姻缘》等连环画文字脚本……其“集大成”者——自费印刷的《安家正文集》,前八卷“只赠不售”,续八卷“得到赞助后,谁要送谁”。著名作家峻青曾以《白皮书的震撼》为题撰文予以盛赞。自从结为“忘年交”后,先生每出一部书都会馈赠予我,我有幸从中汲取了许多养分。

先生品正行端,敢说真话,从不违心。他曾不无自豪地说:“考我一生,无缺德之事,无‘整人’之迹,无拍马之嫌,无营私之举。”30年前,先生编著《胶东当代文学史略》时,曾有朋友给他打电话,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入“史”,可他宁肯得罪友人,也不降格以求,维护了文学史著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身临其境,我的感受可用《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先生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敲开先生这位大教授的家门,步入使用面积仅有47平方米的住宅,在其书房“傻干斋”的旧沙发上落座,我会油然生出敬意,情不自禁地在心中默诵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不陋,是因为室内书香浓郁,其主人德艺双馨。先生有着深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年复一年、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导致积劳成疾,他的病历上记载着:患糖尿病39年,肝坏死23年,中风偏瘫15年,心肌梗塞2年,又被确诊胰腺癌10个月……在病魔愈演愈烈的折磨摧残下,先生竟能顽强奋斗到耄耋之年,莫非是他那“向天再借二十年”的诚意和“苟延残喘,犹自奋蹄”的精神感动了上苍?

作为文化宣传和文艺工作者,我一向十分敬佩先生深耕厚植,“播绿”于文坛,也感激他不吝赐教,支持和指导我的工作。这里且不说他对我本职工作的支持,单说对我业余工作的倾情赋能。

2004年11月,我和几位联友在工作之余,发起成立了旨在弘扬楹联文化的烟台市楹联家协会。为了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特聘请了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若干位领导和专家担任顾问。这正合了先生弘文传道的心愿,他欣然应聘,并应邀出席了首次会员代表大会。此后,协会每年召开理事会议,他都是有请必到,平日里,也做到了有求必应。2009年,适逢市联协成立五周年,我策划主编了《烟台当代楹联论品集》,这是先期出版的《烟台当代楹联作品集》的“姊妹书”。当我向先生约稿时,他很爽快地答应说:“顾问哪能白当?我会尽快完成任务。”结果不到一周时间,先生笔下3000字的大作《从毓璜顶楹联说到烟台地域文化》便脱稿了。

先生虽不精于楹联创作,却擅长发表真知灼见。比如他主张“旅游文化的精品——楹联,万万不可忽视地理人文,亦即地域文化。”“要一扫尘念,写出点有意境的空灵作品来,还是先认真钻研一番地域文化吧!”他希望协会骨干多撰佳联为名胜景区“点睛”,为民俗文化添彩,为文化旅游赋能,为建设文化强市助力。莱山区解甲庄镇孔辛头村附近有座金马山,历史传说不少,却鲜为人知。2006年,先生应邀前往金马山采风考察,执笔写下了《金马山的传说》一文。文章在绘声绘色讲述“金马山中寻金马”这一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以及“得了金马驹还想它娘”这一俗语来历之后,特意引用拙联来结束全文:“金驹人欲求,得之千幸,失之万憾;马母谁还想?往者一言,来者三思。”作为地域文化学者,先生有意识地将楹联文化与民间传说融合在一起加以推广,用当代楹联诠释民间传说,以民间传说彰显楹联文化,使之相得益彰,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助推文化旅游,真不愧是协会的好顾问。

数十年来,先生对青年人才的爱惜和培养,对后学晚辈的提携和帮助,是众所公认的,他的学生、莱阳作家宋文华,他的同道、栖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林新忠,都曾撰文感念先生推许新秀、奖掖后学之恩。对此,我感同身受。

数月前,我拜读了先生的贤夫人邹淑香教授所撰《奋斗者——安家正同志安息吧》一文,从中获悉先生在生命的最后10个月里,任凭病魔百般折磨依旧笔耕不辍,竟然写了那么多感人肺腑的文章,因而愈加敬佩先生!我还从文章附言中了解到,先生临终尚有数项遗愿没有实现。如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成立峻青研究会,以便名正言顺地开展峻青研究工作,并编纂出版相关图书;在已编著出版《胶东当代文学史略》的基础上,接续完成《胶东当代文学史略续编》。前者,是他这个曾被全市峻青研究者推举为“研究会会长”的烟台市峻青研究第一人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后者,则是作为首部胶东当代文学史著作人在拟好续集提纲后,因年迈病重无力完成而翘首期盼“接棒人”现身。但愿上述遗愿,能在不久的将来逐一实现。

本文初稿形成后,我通过微信转呈邹教授审阅。她饱含深情地回复说:“您的文章我看了又看,仿佛又看到您在我们家,坐在那三人座的沙发南头,安家正坐在书桌前侧着身子和您交谈的情形。你们谈兴甚浓,有时安家正神采飞扬,手舞足蹈,让我这‘门外汉’也感到非常高兴……可惜安家正走了,再也看不到你们促膝长谈的情景了……”读着邹教授的留言,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在先生“百日祭”时,我曾写过一首七律《怀念安家正先生》,谨抄录于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甘为红烛乐传薪,久病犹扬精气神。挥笔纵横风骨峻,进言直婉性灵真。难忘播绿垂青事,尤敬舍家存史人。天若有情当慨允,助公追梦再回春。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烟台市文联原副主席)

齐鲁晚报人文版投稿邮箱:qlwbxujing@sina.com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