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 语

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金融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也大有可为的领域。今天乡村金融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如何服务三农的问题,而是如何重构金融体系,既要竞争又要良性竞争,既要实现社会目标又要形成商业可持续的金融生态体系。

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乡村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协调发展 , 这要求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其发展目标进行调整。

今年绿皮书的主题是乡村金融。何谓乡村金融?为何研究乡村金融?乡村金融是否处于困境以及有无解决出路?这是这部报告想要回答的问题。

今天主要介绍中国乡村金融数字化转型情况。

数字技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一些机构偏离双重目标造成机构本身和市场的风险,实践也表明对于金融机构双重目标不仅是“使命”,也是机会。但是,当前横亘在国内外各种类型的乡村金融组织实现双重目标前的一个重要阻碍是乡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和商业模式难以匹配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三个难以克服的问题:获客难、风控难、定价难。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制开始,政府、市场两方作用下传统农村金融存在的弊端有所缓解,但仍难以攻克。与其说乡村金融机构不愿践行双重目标,不如更为客观地说原因是他们没有技术和风控能力去挖掘乡村金融市场。如果这个底层问题不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即使征服通过赋予行政命令规制和施行市场区隔保护等干预手段也无法扭转乡村金融市场中的供需缺口。而成立小额信贷机构、要求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业务部、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等措施往往因为成本高昂、缺乏商业可持续性而往往事倍功半 ,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乡村金融的问题。

我国政府在认识到乡村金融市场的根源问题后,也提出了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信贷长效机制,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方面要借助政府力量,从资金价格补贴、差异化考核方面助力服务下沉市场的金融机构,补足自身与同业的市场地位差距;另一方面也期望金融机构推进转型,借助金融科技改变银行业信贷供给范式,“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提升会贷水平”。政府行政助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从短期看,均是扩大乡村金融市场贷款规模、降低乡村金融市场贷款利率的有效手段。但出于财政资金的有限性以及对于财政资金使用资金 “性价比” 的考量,长期补贴并不是促进市场供需格局向好转变的根本手段。相反的,数字金融的发展才是市场结构转变的长期内生动力。当前,随着我国乡村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乡村数字金融发展已经具备了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当前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为破除这三大难题提供了新的破局之法,不仅助力了金融机构获得客户和识别风险,也为市场化定价提供了基础参考。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要求综合运用各种金融产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农户的贷款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也深刻而广泛地参与到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来。一方面,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经历了裂变增长、风险累积、全球领先、合规发展四个阶段,新时代金融科技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深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助力社会数字化治理、赋能金融机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发展要求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向下沉市场拓展,与扎根于县域的中小银行相比,大型银行在县域的营业网点数量相对较少,服务乡村主体的能力不如中小银行,于是他们逐渐开始借助金融科技提升县域和乡村地区的覆盖率。这个过程中也增加了乡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为了应对竞争,为乡村主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原本在数字金融方面较落后的中小金融机构也开始加速数字转型。

2022年,大型银行中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农商行中的常熟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分别为262.24亿元、232.90亿元、106.52亿元和3.14亿元。很明显,中小银行的资金规模较小,金融科技的投入相对有限,如果只通过内部开发在数字转型中难以追赶上大型银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从电商平台、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互联网公司中衍生出来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通常数字技术能力很高,能够基于客户数据准确地分析、判断出客户的行为特征。相比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公司在获客、授信判断、风险控制方面有较大优势,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帮助金融机构“数字技术赋能”“获客”和“促成金融业务”。

综合来看,我国乡村金融数字化的表现有数字信贷、数字支付、数字农险、数字理财与综合类服务平台,乡村金融数字化助力了县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为农业领域提供了信贷支持和风险担保类工具,也完善了县域信用体系的建设145。乡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在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吸纳农业资本投入、扭转城乡二元结构性差距、促进农民人力资本积累、提升涉农资金运转效率方面均具有推进改革的作用机理。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其对金融市场的作用愈加凸显:一是打破时空限制,数字技术助力金融服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增强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二是降低成本,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渠道成本、信息成本,并使得一些从前因为成本不经济而供应不足的服务持续存在。三是创新场景金融服务,数字技术使得金融服务和消费场景间的隔阂得以消除,助力了金融和经济的双向促进发展。四是分散金融风险,基于稳健的风控模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风控制度,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使得风险的识别和定价更加有效。五是丰富市场结构,数字技术服务了更多长尾客户,丰富了诸多细分金融市场的结构,实现了金融产品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当然,在乡村金融领域,数字化金融上述的诸多优势依然存在,此外,基于乡村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土壤,数字化金融还更为具体地通过以下渠道助力推动乡村地区的普惠金融。

数字金融当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金融组织实现双重目标的障碍,通过在营销、风控、管理三个维度层层递进的赋能,探索出了一条服务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模式。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数字金融为包括银行、信用合作社等传统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角色在内的一众机构,找到了长期安身立命之本,既能服务于“乡村振兴”这个长期国家规划中的“规模拓展主导的发展型产业发展金融需求、生存质量改善型消费金融需求”,又能实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经营和风险可控。当下,不是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借由乡村金融机构来证明其有效性,而是数目庞大的乡村金融机构更加亟需数字普惠金融来找到自身在宏观定位上的价值。乡村金融市场相较于成熟而稳定的城市金融体系而言,仍是一片蔚蓝海洋,金融机构如果能转变观念,以数字化为驱动,或可实现自身规模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银行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具体到银行业中,乡村金融的数字化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发展速度更快、综合成本更低、商业可持续性更久的方式促进了信贷资金在农村地区的投放,极大地促进了乡村金融供给。在传统银行授信放贷模式中,即使是一家资质完全符合要求的小微经营主体首次向银行申请贷款,也需要5到9周的时间才能放款,而数字金融模式下的银行授信放贷时间可大大缩短至1天至数天内。

2.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除银行业外,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运用也大大提升了保险机构践行双重目标的能力,加大地改善了弱势群体的保险服务可得性,为弱势群体规避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此,我们以首个国家级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天一甬宁保”为例,阐述了乡村数字保险产品的探索方向。

THE END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