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在中国一直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重症心血管事件尤其凸显了医疗救治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包括机械循环辅助设备(MCS)在内的先进医疗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特别是在处理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力衰竭的病例时,这些设备展现出了救命的关键作用。目前,国内许多顶级医院已能够使用内部气囊泵(IABP)、体外膜氧合器(ECMO)等先进设备进行救治,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尽管设备先进,中国在心血管急重症救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使得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医院难以进行高级别复杂救治,影响了病患的救治效果和速度。其次,高端医疗设备操作复杂,需要专门的培训,但目前相关培训项目不足,导致很多医务人员无法有效操作这些生命支持系统。此外,急重症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但这在很多地区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CIF2024)暨第十三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PCC 2024)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有幸专访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 冠心病重症监护病区(CCU)主任张静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静教授

心血管急重症救治工作中,机械循环辅助装置扮演关键角色

张静教授指出,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如IABP和ECMO等,在救治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力衰竭中的关键作用,其中以VA-ECMO使用最多。为了让大众更好了解MCS在心脏急重症救治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张教授讲述了两个在临床工作中亲身经历的故事,生动说明了这些设备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张教授曾经救治过的一位二胎妈妈。这位年轻的母亲曾在2013年首次罹患暴发性心肌炎,经ECMO的救治,她恢复了健康。2024年1月,这位患者再次发病,送至医院时已生命垂危。更为棘手的是,患者不久之前刚经历引产手术,还存在阴道出血的情况。VA-ECMO需要抗凝,而该患者当时的情况需要止血,情况十分棘手。彼时,患者的心脏的射血分数已低至18%,几乎停跳,且输血也无法缓解。危急之下,张静教授甚至想到了心脏移植,并已做好相应准备。

所幸,在ECMO的辅助之下,张静教授和同事们不仅成功挽救了这位年轻妈妈的生命,还解决了并发的重大出血问题。这一案例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跨学科合作的典范。张静教授激动地说:“经过我们团队的不懈努力,她回归了家庭和社会。我流泪了,我想这就是心脏重症医师们不懈的追求。”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大学生身上发生过的几乎危及生命的案例,张静教授通过机械循环辅助设备,挽回了这个年轻的生命。这位23岁的大学生在校园内突发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心脏按压均难以复苏。张静教授携带ECMO进入校园,在教室内为他进行了植入,而后送至医院继续救治。得益于及时的介入和团队后期的共同努力,这位年轻生命得以从死亡线上被拉回。这种在非典型环境下的ECMO使用,展示了医疗救援的灵活性和应急能力,以及急救情境下ECMO的迅速部署能力。

张静教授说:对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胸痛中心而言,凡是人可以到达的地方, ECMO仪器都同样可以到达。我们曾挽救过在家发生猝死的女老师,在办公室发生猝死的银行高管等。这些都显示机械循环装置在心脏急重症领域的重要作用。

不过,张教授仍强调,尽管ECMO等MCS设备在救治中扮演了英雄的角色,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但根本治疗仍需回归到病因治疗本身,如心梗病人需要及时的PCI介入。因此,机械辅助只是一种过渡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综合治疗策略,实现病因根治。

然而,如何判断MCS设备的使用时机?这仍是该领域的关键挑战之一。正确的时机判断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药物治疗无效且患者病情持续恶化时。

此外,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操作复杂性也不容忽视。如ECMO和IABP等设备需要高精度的血管穿刺技术,操作不当容易引发并发症。在中国,尽管顶级医院的医疗团队已经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但在中小城市和乡镇,这样的专业技能仍然较为稀缺。

经济因素也是限制MCS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昂的费用使得不是每个需要的患者都能够承担得起这种救治方式。张教授指出,尽管这种设备的成本很高,但它们在救治心血管急重症患者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为应对上述挑战,张静教授及其团队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是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MCS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ECMO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理解。此外,团队内部的紧密合作也是克服挑战的关键。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建立了多学科团队(MDT),包括急诊科、心脏重症医学科、体外循环科等,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极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和安全性。

注重协作,未来可期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急重症救治正处于技术快速发展之中,尤其是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的应用,正在逐渐改变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衰患者的治疗格局。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也显著降低了死亡率。然而,中国广大的地域和不均衡的医疗资源,使得心血管急重症的救治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需求。

张静教授指出,未来心血管急重症救治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建立更多的区域性心源性休克治疗中心。这些中心将集中配备如ECMO和Impella这样的高端机械辅助装置,使得即便是在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及时得到先进的治疗。此外,张教授还强调了医工结合的重要性,这一合作模式能够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成本的降低,使得更多普通患者也能够负担得起这些高效的治疗方法。

张教授指出,Impella、ECMO等设备的发展依旧未来可期。Impella的微型轴流泵技术,虽然成本高昂,但其对于心脏提供的直接支持效果显著。她提到,中国正努力研发更经济的解决方案,如将IBP的主机用于驱动更小型的Impella导管,从而降低成本并扩大其应用范围。

在简易型ECMO的研发方面,这种设备针对短期使用(如48小时内),极大降低了成本,使得高危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能够在进行复杂手术时获得必要的循环支持。这标志着向更广泛应用机械辅助设备迈出的重要一步。

采访的最后,张教授呼吁:全国心脏重症医疗团队应进一步加强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心脏重症的治疗和研究,以实现更广泛的民众健康福祉。通过科研和临床的紧密结合,寻找新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指标,可以更精准地判断何时使用机械辅助设备,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从这些高科技设备中获益。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