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掘金日本房产(ID:Japan_gold)| 森先生

大家好,我是森先生。

这是我在掘金日本房产专栏【上海人在日本】上发表的第39文章, 对于前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拉文章底部合集,了解我们一家移居日本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边生活了两年,由于时空相隔,很遗憾不可避免地会与国内的一些朋友疏远了,不过也通过种种因缘际会,在日本构建了新的社交圈,这其中就不乏日本人和外国人。

先来说一家日本邻居吧。

记得2年前女儿刚上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一切都是陌生的,上学放学的流程都还没搞清楚,我还会去学校接她。有次在学校门口等的时候,一位女士凑过来轻声说,你好,我是xxx,我们住得很近,我女儿和你女儿同班……

当时我的日语还很糟糕,能听懂一些但回不上话,只能简单打招呼应付几句,对方显然也没想到我这种日语水平就能来日本了,所以后来切换到日式英语,我们勉强沟通了一些。回去后很是纳闷,这个人是谁呢,怎么就知道我家住哪呢。一头雾水之时,门铃响起,竟然是个小女孩来找我女儿玩。她就是“真绪”,女儿的同班同学。

那时全家都比较错愕,曾经想过会有小孩子来玩,但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女儿说白天真绪就问她放学能来你家玩吗,女儿答应了。刚才真绪经过我家门口的时候没来,她以为被“放鸽子”了,想不到是小姑娘回家把校服换掉,稍微“捯饬”了一下就真的来了,出门作客也要美美的,这边的妈妈都是这么教的。

来也不是空手来,是带着作业来的。要说日本小学的作业那真心是少,两个孩子用不了几分钟就涂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真绪就盯上家里的游戏机了。接下来她俩就叽叽喳喳在那里玩,过了一会,又有人来按门铃了,开门一看,正是白天那位女士,原来她就是真绪的妈妈。

她礼貌地表示歉意,说真绪打搅你们了,也欢迎你家孩子过来玩……可真绪玩兴正浓,并不想回去,但妈妈只是说了约定好的时间到了,虽然有点依依不舍,她也就乖乖起身回去了。我送出去看她们离去,发现原来她家真的很近,直线距离都不到50米,所以应该是当我们入住的时候,她们一家就已经注意到了,知道有个外国邻居来了,所以有机会要打个招呼的。

那次我就感觉日本的孩子从小就有约定和礼貌的概念,并且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这些主要是环境和家庭造就的。

从那以后,虽然彼此之间并无太多的语言交流,但每次碰到,我们两家都会微笑点头示意。真绪家是典型的的日式中产家庭。住房是典型的一户建,爸爸是社畜一枚,每天早出晚归赚钱养家,家里的事基本不管。

他们家有三个孩子,真绪哥哥5年级了,也在同一所小学,还有个小妹妹叫柚月,才一岁多,真绪妈妈曾经是一名护士,但随着第三个孩子降生,她做回全职主妇,每日操持家务。直到小柚月3岁多进了幼儿园,妈妈才又重返职场,并且依然是从事护理相关的工作。

从这个普通日本家庭上能看出一些日本社会生活的特点。虽说日本的少子化众所周知,我理解的少子化是指不婚,不生或者不能生,以我在这里几年观察,一个家庭要么不生,要生就是2个起,很少有见到独生子女的家庭,大多是2-4个。

我女儿班上30几个同学,仅有一个是因为父母离婚暂时独生子女,其余全都有兄弟姐妹。日本女性婚后做全职主妇的比例很高,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阶段,所以经常能看到身前挂着孩子到处跑的妈妈们。

近年来,随着政府在改善少子化方面做的各种工作,日本在生育率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在中日韩三国中居于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本,一个家庭通常可以做到一人工作养活一家,加上生孩子本身能带来各种补贴,所以做主妇阶段的家庭收入问题似乎影响也不是很大,也没有听说过因为经济问题生不起或者不想生的情况,生几个孩子完全是由夫妻双方共同决定的家庭计划。

当孩子去到幼儿园,或者更大一些上小学,如果妈妈们要重回职场也不难,社会上会有大把的工作机会可供选择。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选择权始终是在自己手上的。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怎么带孩子赴日、在日生活细节、教育医疗制度等,我们有一个“交流群”,里面会分享各种日本社会最新动态、申请日本签证等资讯,欢迎下方扫码进群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真绪一家,比较可惜的是,由于语言问题,尽管孩子们之间已经沟通无障碍,经常串门,但大人之间的交流还是非常有限的。

但接下来这家,情况就不一样了。

同样是女儿的同学,她叫尤利娅,是个混血小美女,爸爸是加拿大人,妈妈是日本人。

也许是对于外国人身份的共鸣,从女儿入学第一天起,尤利娅就是第一个接近她的同学。那时候整天听女儿回来提到她,说有个很漂亮的小姑娘能说日语和英语,不仅能和她一起玩,还在学校帮她很多。有一次雨天女儿摔倒了,膝盖擦破一大块,尤利娅扶着她去医务室和老师沟通交流,处理伤口,这让我感动不已。

临近一年级结束,女儿回来说尤利娅邀请我们去她家玩,起初我也并未当回事,权当做孩子之间的童真约定。后来有一天,女儿拿回来一张纸,说是尤利娅给她的,上面有她爸爸的line号,叫我去加一下,讨论去她家玩的事,我这才意识到这不是“口头敷衍”……

她爸爸叫马克,在一所国际学校教英语。我们先是相约在公园碰头。一见面,马克就说尤利娅在家也一直念叨到你女儿,她提了很多次想邀请你们来,我必须要尊重她的想法。

我们大人总是会说“下次吧”,“看情况”等这些托辞,如果是这样,那这件事就很难会发生,其实做决定并不会太难,just do it就是了。

在公园陪孩子们玩了一会,我们就跟着去他家共进午餐了。马克带路,尤利娅次之,我们一家就跟着,没一会就到了。他的太太叫玲奈,早年是由于工作的关系相识相知并走到一起的。他们还有个小女儿,叫安娜,也是洋娃娃一个,和我家弟弟年龄相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玲奈准备了丰盛的餐点,吃完后,四个孩子在一起玩耍,大人们则闲聊起来。

我问马克怎么会来到日本的,毕竟在许多国人看来,加拿大各方面都已经是很不错了,移民排期都已经排到好几年之后了。

马克说当年他大学毕业,对于前途和未来感到有些迷茫,从小到大也没怎么离开过加拿大,对于接下来的人生规划有些不知所措,他想去看看这个世界,去经历感受一些什么,也许就能明确目标和方向了。

他用穷游的方式游历了许多地方,甚至到过非洲,体验了各种风土人情。日本是他众多目的地中的一站,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起初他原本打算待上一个月就离开,奔赴下一站,但机缘巧合之下,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得不待久一些,于是就在这边的培训机构找了份外教兼职,然后就认识了玲奈,然后就不再离开……

那时候他还只是个穷小子,他们结婚的婚房还是玲奈的父亲买给他们的(不同于国内婚房的概念,他的房子当年也只是不到一百万人民币的价格)。如今他已经在日本住了十来年了,他很满意目前的状况,每年暑假,他们全家会回加拿大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过,年末的时候,老人也会来日本一起过圣诞。他对在日生活的评价是peacful and colorful(平静而丰富多彩的)。

他并没有去过中国,好奇地问了我怎么会来到日本的,我也简单叙述了一些我的经历。

有些令人意外的是,他和玲奈对于中国以及在中国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只知道上海也有一家迪士尼乐园……虽然这边的电视台和网络上各种新闻播报得很及时也很透明,但从之后与其他日本人沟通的结果来看,许多日本人并不太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给他看了手机里一些上海的城市景观,他非常赞叹,但是遗憾地表示在他所任教的学校,除了英语和日语,还有其他4-5种语言的兴趣班,连韩语都有,却没有中文课程。所以我是他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

我问他平时都是怎么安排孩子学习的,他的回答却是不怎么管,让她们尽情去玩,这么小的孩子,如果没有时间玩,会导致社会化程度很低,缺乏独立深度思考的能力,缺乏信念,也许就不会提问题了,那种结果是很严重的。

临别之际,尤利娅拉着我女儿的手说,下次你跟我一起去加拿大玩吧……我听了倒吸了一口“冷气”啊,马克哈哈大笑说希望她们的友谊可以一直那么美好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月就是“润”的两周年了。

原以为会有的各种感慨,却也在平淡的生活中被悄然略去。当时当日的毅然决然和负重前行,在今日看来依旧感动你我。

我们的生活,除了打到现在的俄乌战争,表面来看,与两年前似乎已经大相径庭,实则一脉相承,因果依旧。两年来,最大的欣慰是,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网络上,几乎没人发出类似“你后悔出来吗”这样的灵魂拷问。

这个原本在我离开之前对自己问的最多的问题,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妙变对所有人给出了答案。

 上海人在日本|从孩子的“交友”中,我好像亲眼见证着日本正变成一个多国籍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上海人在日本|从孩子的“交友”中,我好像亲眼见证着日本正变成一个多国籍社会……

由于三月的连日阴雨,今年的樱花季来得晚了一些,但是终究还是来了,分享一下家门前的花瓣雨吧。

如果想了解更多在日华人的经历故事,以及中国人在日本的动向和定居方式,我们有个“生活交流群”,会不定时分享关于移居日本政策变化、最新长期签证办理条件等

感兴趣的朋友欢迎下方扫码进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