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志愿军是在朝鲜人民军遭受重创、全线北撤的危急时刻进入朝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战场态势,构成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初始条件。志愿军入朝之前,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朝鲜战场动态情况的掌握和分析,对人民军的作战行动提出许多建议,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志愿军入朝后能尽可能地按计划展开和实施作战。

1、志愿军入朝前的严峻形势

美军刚在仁川登陆时,周恩来告诉苏联大使和军事总顾问:

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我们认为,如果朝鲜人民军在汉城和平壤地区有充足的预备队,可以歼灭仁川登陆的敌军;如果没有充足的预备队,则目前在洛东江前线作战的人民军主力部队,除以一部继续与敌保持接触外,主力应迅速北撤,然后争取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对中国领导人的建议,朝鲜方面表示同意。

金日成看了周恩来电报之后对倪志亮说:在眼下战局严重的情势下,希望中共中央能继续提供意见。

9月25日19时(当地时间),金日成下达重新调整部署的命令:

令洛东江北部战线的人民军第2方面军就地转入防御,坚决阻击美韩军北进;令西部战线的人民军第1方面军迅速向西北方向转移,进到大田、堤川、抱恩地区,然后与汉城方向的部队相连接,在汉城、骊州、忠州、荣州、蔚珍一线建立一条防线。

这时,美军在仁川登陆已有10天,其先头部队已攻进汉城;釜山防御圈内的美韩军也相继渡过洛东江,突破人民军正面防线。在此情况下,人民军仍企图在三八线和三七线之间建立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的斜形防线,而不是退回三八线以北重建防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部署,与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保存人民军主力,将防御重点放在保住三八线以北的阵地的意见是相悖的。

果不其然,接下来战局急剧恶化,很快打破了人民军的部署调整计划。

9月26日,由釜山防御圈北上的美军第1骑兵师与从仁川登陆的第2师在乌山会合,切断了人民军后方主要交通线。

战场形势恶化,引起中国领导人的重视和焦虑。从外讯和倪志亮大使来电反映的情况看,人民军西路军即第1方面军)已被敌隔断,东路军(即第2方面军)也未能按计划集结到三七线附近的忠州以北地区。

9月29日,周恩来急告毛泽东:三八线以北已无防守部队,似此情况甚为严重,敌人有直趋平壤可能。

当天,金日成召见什特科夫,称前线局势十分严峻,他以前指望可以有组织地撤回部队,但由于纪律涣散,不服从命令,第1方面军和第2方面军的道路均被切断;汉城情况不明,尽管再三呼叫,也没有接到任何报告。

金日成问什特科夫敌人会越过三八线以北吗?什特科夫答暂时不清楚,但是一定要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三八线防线。

金日成说他们原想依靠自己的力量统一国家,并打算组织15个师继续战斗,但他搞不清楚敌人会不会越过三八线。如果敌人越过三八线,那么他们就不能组织新部队,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抗击敌人。

10月2日,麦克阿瑟向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下达越过三八线的第二号作战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7日,第1骑兵师先头部队越过三八线,随后,该师主力和美军第2师、第24师,英军第27旅,韩军第1师和第2军团部队也相继越过三八线,以平壤为目标,兵分多路,大举向北进攻。

本来,按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的部署,人民军将沿三八线地区建立新的防线;该防线以高浪浦里为界,分成东、西两线,以原西海岸防御司令部所属部队担任西线防御,以原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所属部队担负东线防御,并将最高司令部预备队全部调到三八线地区,增强防御力量。

但是,由于人民军主力仍被阻隔在三八线以南,部队北撤遭受重大损失,许多部队联系中断,已回到三八线以北的兵力不足2个师,并已损失了全部坦克和绝大部分火炮。三八线以北地区部队大多是新组建的,没有什么战斗力,无法阻止美韩军的猛烈攻势。

就这样,沿三八线地区的新防线尚未形成就被撕破,朝鲜战局进入最危险的时刻。

此时,志愿军正在准备出动。为牵制美韩军使其不能全力北进,以利于志愿军入朝后的战略战役展开,在人民军无力正面阻止敌军进攻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对朝方的建议,一是开辟敌后战场以拖住进攻之敌;二是采取措施,防止敌军在西海岸进行新的登陆作战。

毛泽东于10月10日经倪志亮转金日成并告彭德怀的电报,就特别强调了这两点。

对于开辟敌后战场,毛泽东指出:

现敌军大部北进,后方空虚,凡人民军无法北撤者均应留于南朝鲜,开辟敌后战场。

他说,这在战略上是必须的而且是很有利的。如有人民军四五万人留在南朝鲜担负此项任务,则对北部作战将大有帮助。

对于美军可能在西海岸再次登陆,毛泽东表示担忧,因为这将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侧后构成威胁。

从后来的战争发展看,尽管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当时,被打散而滞留敌后的人民军部队仍对美韩军形成了一定牵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入朝初期,留在三八线以南担任警备任务的美韩军各有1个军,他们“几乎天天都要与相当数量的游击队交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美韩军进攻三八线以北的兵力。

至于预计中的美军在西海岸的登陆,后来并没有发生,但朝鲜人民军退至这一线的部队,对沿西海岸公路向前推进的美英军起到迟滞作用,有助于志愿军入朝后展开西线反击作战。

2、入朝作战的构想——第一期防御

第一期防御设想,是毛泽东在志愿军出动之前提出的第一个入朝作战构想。

这一设想最早见之于10月2日毛泽东拟发给斯大林的电报。该电在表明中国将派一部分军队以志愿军名义入朝参战的同时,提出了“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的设想:

出动兵力:12个师;
出动时间:10月15日;
预定战线:北朝鲜适当地区;
作战样式:只打防御战;
作战目标:阻止敌军向三八线以北进攻,等候苏联装备到达,为下一步转入反攻准备条件。

如果将这一设想与邓华此前提出的入朝后主要打攻坚战的想法加以比较,其出发点和着重点显然已有很大不同。

这是因为此时朝鲜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志愿军不是在人民军与美军打成对峙的情况下作为增强进攻的力量进入战场的,而是在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大举进攻,人民军全线转入战略退却的情况下参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一入朝,就要面对正向鸭绿江逼近的进攻之敌。如何制止敌方的强劲攻势,使自己在北朝鲜尚未陷入敌手的土地上站稳脚跟,自然成为志愿军入朝后所要达成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对付进攻之敌,作战方式无非两种:一是以攻对攻:二是以守对攻。

前者叫反攻,后者是防御。

毛泽东通过对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分析,认为志愿军入朝后不具备马上举行反攻的条件,所以,第一个时期只能打防御战,这是战略上的必然选择。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对这一设想作了若干修改,变动主要有两处:

一是出动时间,由10月15日改为10月19日;二是预定战线,由概略地讲“北朝鲜的适当地区”,转而明确指定为平壤、元山之线以北德川、宁远之线以南的地区。

出动时间的变动,主要是受苏联空军出动掩护问题未能解决的影响,同时也与参战部队准备不足有相当大关系。

预定战线位置的确定,则有一个随战争形势发展而逐步加以调整的过程。

3、“适当地区”的选择

毛泽东起初提出,要将志愿军防线划在北朝鲜的“适当地区”,而何谓“适当”,当时可供选择的地区大致有三处:

一是三八线附近地区;二是平壤附近地区:三是平壤以北某个地区。

毛泽东一开始就讲“不一定到三八线”,是因为志愿军是在美军已经逼近三八线的情况下准备入朝的,入朝后要想在三八线附近建立防线,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美军主动在三八线上止步不前;二是朝鲜人民军能够守住三八线上的防御阵地。

显然,这两个条件当时都不具备。因此,到三八线附近地区设防,对志愿军来说,已经来不及了,即使能勉强赶到,也会使自己处于一个很不利的地位。

毛泽东之所以讲“不一定到三八线”,就是他已经意识到,对志愿军来说,三八线已很难成为志愿军设立防线的适当地区。

对于“平壤元山线至三八线之间的情况”,毛泽东指:“如有可能亦应略作调查,但勿深入。”朝鲜半岛地形,自鸭绿江至三八线,呈两头宽、中间窄的形状,有一个明显的“蜂腰部”,其位置,在平壤、元山线以北,由德川分别向东、西两海岸延伸线以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最窄处,西起清川江口,东至永兴湾,仅167公里。如果将防线设在这个“蜂腰部”上,对组织防御是有利的。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没有将关注点放在靠近三八线的地方,而是放在平壤附近,特别是平壤、元山线以北的广大山地,要求武官参观组,摸清从中朝边境向“蜂腰部”地带机动的两条主要道路——平壤至安东线和平壤至辑安线的情况。

志愿军入朝后最初两次战役,就是在毛泽东指定的这一重点期察地区展开的。

4、我军可以不打仗

10月8日,朴一禹到沈阳与彭德怀、高岗会谈时,转述金日成的意见,要求志愿军入朝后,首先以一部控制元山、咸兴,一部控制新安州。

金日成所指的这两个地方,分别位于东、西两海岸附近。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犯之时,金日成希望志愿军能迅速推进到这两个地区,以防备美军在其侧后方再次发起登陆作战,以保住沿海岸分别通往中国和苏联的两条重要交通干线。

由此可见,自从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方面对美军侧后登陆这一招有了相当大的顾虑。

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正在苏联与斯大林谈判的周恩来,通报中央政治局的参战决心,同时再次阐述了志愿军入朝后的作战设想。

在此前设想“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的基础上,这个电报进一步作了“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了主要战场的位置一平壤、元山线以北的大块山区;二是明确了主要作战目标——李承晚的南朝鲜军队(韩军方);三是明确了第一个时期的时间跨度一共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苏联空军到达之时为限,为时2个月,第二个阶段以收到苏联援助装备为限,为时6个月。

10月14日凌晨3时和当日晚21时,毛泽东两次给周恩来发电,对第一时期防御设想再作说明。

当时,朝鲜战场形势又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已了解到的情况:

美军第1骑兵师、第2师、第24师,英军第25旅和韩军第1师已在汉城以北三八线附近的开城、金川地区集结,正在作进攻平壤的准备;韩军首都师、第3师已到元山,另外3个韩军师(第6、第7、第8师)也逐步向元山地区集中;其他3个美军师(第7、第25师和第1陆战师)则分别停留在汉城及其以南的大田至水原线和大邱至釜山线,还有2个韩军师(第2、第5师)在南部各地被阻。

人民军方面的情况是:

“金日成指挥的朝鲜各个尚能战斗的部队在三八线坚决对敌,南部人民军撤至三八线以北有五万余人,大部留在南朝鲜。”

这时,彭德怀已到东北赴任,并与高岗和第13兵团领导人就入朝作战问题进行了研究,彭德怀对志愿军入朝后作战行动和部署的考虑,是以毛泽东第一期防御设想为依据的,并对这一设想作了细化,主要是确定部队入朝后的编组、配置和任务区分:

第一批入朝4个军,以1个军为第一梯队,前出至德川一带,形成第一道阵线;以3个军及3个炮兵师为后续梯队,配置在德川以北的熙川、前川、江界地区,担负纵深防御和机动作战任务。

当日晚21时,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志愿军如期入朝的最后决定后,毛泽东又和彭德怀一起对作战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并给周恩来再发一电,更为详细地说明了志愿军入朝后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的这个电报,包含着一个重要设想,那就是争取进入朝鲜后“我军可以不打仗”。

在此之前,林彪提出过“出而不战”的主张。

据雷英夫记述,在10月初一次军委小型会议上,林彪提出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第一期防御设想包含了林彪所提意见的合理成分。

毛泽东、彭德怀认为,志愿军入朝后在平壤、元山一线以北摆开防御阵势,有可能产生一种战略效果,即“可能使美伪军有所顾虑而停止前进”;“如此,则我军可以不打仗,而争取时间装备训练”。

在敌军固守平壤、元山不出的情况下,毛泽东甚至提出,过一段时间还可将入朝部队的一半左右开回中国境内“练兵就粮”,等到“打大仗时再去”。

应该说,这个设想与林彪所说的“出而不战”似有几分相近之处。

不过,毛泽东并不是以“不战”的企求来筹划志愿军入朝后的部署和行动的。

他设想入朝后“我军可以不打仗”,前提是“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或“不敢来攻”。

也就是说,不战是有时间和条件限制的。至于具体的战役部署,立足点还是要坚定地放在打上面。

为此,他明确要求“准备在十一月内在敌进攻德川区域时打一个胜仗”;“决心打伪军,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军”。这些,又有别于林彪单纯的“出而不战”。

可以说,毛泽东设想志愿军入朝后先在平壤、元山线以北建立防线,既有军事上的考虑(这一地带正面较窄,德川以北山地可作依托,适于组织防御),也有国家安全战略上的考虑,即这封电文里所表达的意图:

“我们这样做,即是将国防线由鸭绿江推进到德川、宁远及其以南的线,而这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

可以设想,如果当时美军停留在平壤、元山一线不再北进,按毛泽东的战略计划,至少6个月内志愿军不会主动采取攻击行动。

5、彭德怀的入朝战役部署

对于志愿军入朝后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毛泽东和彭德怀在认识上是一致的。作为志愿军主帅,彭德怀考虑的侧重点是,如何将这一战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部署,也就是说,要解决战略意图的战役实现问题。

10月16日,彭德怀在志愿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全面阐述入朝后的作战指导问题。

彭德怀首先分析了敌情,并通过敌我力量优劣对比,指出志愿军是能够抵抗得住美韩军向北进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

根据现在的了解,朝鲜的敌人有美军七个师,每师约一万二千人,但士气不高;有伪军七个师,每师只有六七千人,还有些战斗力;英军一个旅,其他附从国家出兵很少。
美军主要在釜山、大邱及汉城等地;伪军主要在东海岸,有三个师侵占元山。美伪军自十月一日都先后越过三八线,两路敌军正攻金川,距平坡百余里。敌人继续进攻,则兵力分散,还要留一部分兵力对付游击队,敌人再向北推进,能抽出三个美军师和三个伪军师,这个力量我们是抵抗得住的,美国空军用于朝鲜的虽不多,目前仍占优势但空军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同时空军也有他的因难,而且空军并不比人们想象的那样可的。
敌人的坦克和炮兵暂时也占优势,这是敌人比我们强的地方,只要我们把工事和伪装病好,力求疏散隐蔽,仍是可以停止敌人进攻,取得胜利的。

彭德怀指出,志愿军初步计划第一线4个军、3个炮兵师,共计25万人;第二线15万人,第三线20万人,共计约60万人。

空军预计在第二个月有8个团,到第三个月有16个团。6个月可用苏联武器装备好30个师。

彭德怀乐观地展望说,到那时,“炮火的来源不成问题”。

后来的作战进程表明,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空军力量能在预计时间内参战,炮火的来源也被高估了。

10月19日晚,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兵分三路,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三个口岸,跨过鸭绿江,开入朝鲜境内。

6、“光杆司令”加“三个不清”

10月19日晚,凉风习习,细雨霏霏。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4个军按照预定计划,先后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三个渡口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

在此之前,已有部分作战部队和保障单位先期入朝,担负防空、物资前运和先遣任务。

彭德怀走在这支大军的前面。

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志愿军主帅几乎是只身前往——只带了1个秘书、2个警卫员和1部电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踏入朝鲜境内,他便发现自己面对着各方面情况均不清楚的窘境:

一是敌情不清——不知道北进的“联合国军”已经推进到什么位置;
二是友情不清——不知道朝鲜人民军还剩余多少力量,是否还在战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转移到了什么地方;
三是我情亦不清——由于随身携带的电台掉了队,与身后的志愿军指挥机构和部队失去联系,因而也不清楚志愿军各部人朝开进情况。

大军出动,主帅先行,并且“光杆司令”一个,加上“三个不清”,这在战争史上实在少见。

这表明,此次出国作战是何等的急促,情况是何等的复杂和艰险。

在志愿军向前开进的同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迎面而来。

就在志愿军入朝的当天,美军第1骑兵师、第24师,英军第27旅和韩军第1师进占平壤。

第二天,美军第187空降团在肃川、顺川实施空降,企图截断人民军北撤退路。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站在平壤城内断垣残壁上神气活现地嚷嚷:

这里有什么名人来迎接我吗?金某人在哪里?

此时,麦克阿瑟和美军前线指挥官们的心情相当放松,在他们看来,平壤的陷落“象征着北朝鲜的彻底失败。实际上一切有组织的抵抗已全部停止,只剩下一些游击战来代替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军语中,有一种作战样式叫“遭遇战”。志愿军入朝后第一次战役,打的就是遭遇战。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